上海剧场酝酿变局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5日 华东版 郝洪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1-07浏览次数:630

    刚刚过去的200412月,上海文化市场有两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一件是运作一年的华山路“戏剧大道”拿出了详细的规划草案;另一件是,1231日,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建设,达到亚洲一流水准的剧场东方艺术中心,开门迎客。
  这两件事,都算得上上海文化建设的大手笔。两件事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是整个上海剧场格局变化中关键的两步棋。
  这两步棋背后,是上海剧场酝酿已久的剧场格局之变。上海,正从这样的变化中寻求文化蓬勃发展的未来
  在上海,算得上甲级剧场的只有4
  这两年,到上海看演出,是长三角区域城市人的时尚。上海有大剧院,有国际艺术节,最关键的是,许多世界一流演出团体将上海作为亚洲巡演的重要站点。
  1994年至2004年,上海演出市场每年都超过1万场。2003年受非典影响,也达到1.1万场(同年北京市是1万场)。2004年,上海演出场次估计在1.4万场,为历史最高。仅去年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个月间,就有来自26个国家的60台优秀剧目参演,演出106场。这还不包括年2万场娱乐场所演出量,以及年1.6万至2万场评弹的演出场次。
  市场渐渐做大,上海的剧场设施却有点捉襟见肘。
  若以数量论,上海的剧场并不少,全市184家,中心城区有42家。“但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存在着结构不平衡和市场不适应。”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市场处处长杜乐行说。
  按照我国剧场分级标准,在上海,算得上甲级剧场的只有4家:上海大剧院,新落成的东方艺术中心,以及勉强跻身其间的上海音乐厅、美琪大戏院,它们是接纳来自国内外一流演出团体的主要场地。另39家剧场基本属乙级。这当中,上海商城剧院、话剧艺术中心、逸夫舞台、贺绿汀音乐厅等算比较好。而剩下的区县一级的142家剧场,绝大多数是丙级剧场。
  显然,现有剧场已不适应市场要求。原来,剧场有进深10米的舞台已不错,现在要达到2030米;简单的扩音效果不够,必须备有数字化音响设备;还要有符合各种演出需要的现代化设备,如旋转舞台、升降机等。就连前后座位间宽度这样的细节也要照顾到,必须超过95厘米,座位才够舒适。这一标准,就是上海大剧院,也没有达到。
  剧场格局之变背后的城市长远谋划
  催生上海剧场格局之变的,不只是演出市场,更有这座城市长远发展的谋划。
  20049月中旬,在上海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加快上海文化建设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之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调研和筹备的会上,将加快文化发展与“提高上海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联系起来。要求“把文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思考、来谋划”。
  这次会议还定下上海未来文化发展十大任务,“努力构建合理和谐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排在“着力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之后,列第二位,剧场建设的重要性显露无疑。
  被演出市场带动的旅游业、商业等,无形中也推动着上海加快剧场资源整合。
  去年1218日,著名音乐家韦伯的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正式上演。此剧将在上海连演3个月96场。作为《剧院魅影》亚洲巡演第一站、中国内地演出的惟一城市,上海占尽天时、地利。该剧尚未开演,已经出票50%。在开演后20多天里,上海大剧院迎来全国各地的观众,从杭州、南京,到更远的北京、广州、深圳,专为《剧院魅影》而来,但他们在上海的消费却远不仅是看戏,更带动着上海其他市场消费。
  上海一些剧场意识到自己在文化消费之外的经济功能。目前,上海马戏城、上海商城剧场都与上海旅委有合作。规划中的华山路“戏剧大道”更是把观光旅游作为“戏剧大道”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
  “我们希望,到2010年,游客们在上海,白天看世博会,晚上到‘华山戏剧大道’看戏。”
  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党工委副书记周文杰说。
  多层次文化设施网络之下的剧场的核心作用
  去年9月的文化工作会议,上海未来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初现:将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特色文化街区以及文化服务网络。
  “一轴”即以人民广场为轴心,西至华山路戏剧大道,向东沿着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世纪大道到浦东世纪广场,形成横贯中心城区的文化主轴线;“两河”就是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世博会园区等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多圈”就是人民广场核心文化圈,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文化圈,以及临港新城、松江、嘉定等新城文化圈;“特色文化街区”就是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群落相对集中地段,形成类似于多伦路、豫园老城厢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服务网络”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和步行尺度,构建一批遍及全市基层社区、村镇的文化服务终端,形成阶梯状辐射结构。
  在这一多层次文化设施网络中,剧场处于核心位置。在前面所说的“一轴”,是上海剧场精华所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逸夫舞台、美琪大戏院、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等皆集中于此,它们对上海文化发展起着核心集聚与辐射的双重作用。现在,随着东方艺术中心的正式对外营业,以及华山路“戏剧大道”的规划成形,这“主心轴”的框架已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一轴”的基础上,上海将瞄准2010年世界博览会,新建一批或整合一批剧场。即到2010年再建一两家国家级剧场,使全市每一区县都有一个达到国家标准的一级剧场。形成人民广场为核心的剧场圈,以虹口、杨浦、北外滩形成的演出带;以华山路为主的“戏剧大道”,以上海芭蕾舞团、舞蹈学校为依托的“阳光艺术中心”等。
  新的规划更注重区域联合与整体联动
  新的规划更注重区域性整合以及整体联动,强调市场自我选择,更多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在这点上,“华山路戏剧大道”很具代表性。
  这条梧桐树成荫的道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上海戏剧学院、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剧院均集中在此。
  2004年初,静安区、徐汇区政府以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福会儿童艺术中心共同组成“推进戏剧大道建设工作委员会”,开始华山路戏剧大道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
  “我们的定位是,建成今后上海乃至华东地区集戏剧研究教育中心、产业实施中心、展演出交流中心、配套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文化街区。”周文杰说。
  它以华山路剧场较集中的一段500米街区为核心,向北辐射包括百乐门、美琪大戏院、上海商城剧院、艺海大厦等在内的演出场所;向东,连接高档宾馆区内的小剧场。在这一街区内,除现有的六七个剧场外,还拟建一两个高品质大剧场,完善戏剧大道的演出功能;设想建立戏剧博物馆、星光大道、露天广场、戏剧纪念碑和艺术墙,吸引旅游观光客;建立小剧场群、小舞台,推广咖啡剧、茶馆剧等实验剧,成为艺术创新基地。
  “我们希望用三五年,完成‘戏剧大道’的基本形态建设。”周文杰说。建成后的“戏剧大道”将突显出这几大功能―――票务市场、戏剧理论研究教育、戏剧相关产品开发、历史展示博览、戏剧特色娱乐、戏剧主题旅游等等。
  从这里开始新的出发
  剧场格局变化,肯定会给演艺市场带来影响。“我们希望,一方面,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剧场格局;另一方面,依托剧场格局的完善,促进文化市场的软件建设。”杜乐行说。
  比如票务网络建设。眼下,上海票务中心已经与杭州、无锡、苏州联网。大剧院和逸夫舞台有票务网络,新成立的东方艺术中心也与其他单位合资建立了自己的网络。
  又如票价。在长达6年内,上海大剧院是长三角惟一的高水平剧场。1800个座位,要接纳周边十几个城市对高水平文化消费的需求,物以稀为贵,票价自然高。现在,杭州大剧院起来了,东方艺术中心也投入营运了,如果上海再多一两个类似规格和规模的剧院,不同剧场,分流不同消费人群,市场自我调节,那么,过高的票价就有降下来的希望。
  在这一剧场格局之变中,上海更期望能创新文化市场营运机制。刚刚开业的东方艺术中心率先在全国尝试招标管理的模式,是全国首家成立艺术委员会的剧场。而尚在规划中的“华山路戏剧大道”,则在去年1021日,联合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成立了“戏剧大道演出联盟”。据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主任顾文华介绍,该联盟为开放式组织,主要致力于演出剧节目的筹划、协调。
  在“华山路戏剧大道演出联盟”成立大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从这里开始新的出发”。这个“新的出发”,不仅是指上海的剧场在功能、种类、数量上能更符合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希望以此为创新平台,使文化体现它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