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排大戏 上戏成立实验室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5-09-07浏览次数:1404

  

     

  在电脑里“画”一个舞台,包罗所有的布景、灯光、角色,让戏剧在虚拟世界上演,会不会是一次革命呢?
  “将来很可能只需要电脑,就可以制作出一台数码舞台剧。”这是记者听到的关于这次革命的“最高理想”;而近阶段的目标,是在虚拟世界里创作和排演,最后再搬上现实的舞台。
  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雅致、宁静,外表上闻不到任何技术风暴的味道。28岁的徐承志――“演艺虚拟空间”项目的负责人,和他的8个年轻同事正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奋斗:“别看我们人不多,但都是高手,有几个在国内相关技术领域能排进前二十名。”
  今年年初,该项目获得了市科委的立项,首期投资800万元。到2008年项目完成,预计总投资将达5000万元。
  徐承志说,他检索过,这事在国际上还没有别人在做,可能是因为难度太大,也可能别人根本没想到这个点子。

数据库里选演员
  按照标准的说法,这间小办公室有一个很长的名字: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这是上海高校中首个同类实验室。
  先看看屏幕上这初具雏形的虚拟舞台:西式的门廊、低矮的篱笆墙,形成一个旧时小院的布景,两棵树分立两侧,中间是一张圆桌和几把椅子――所有布景全部由软件制作,摆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
  演员该出场了――从角色数据库里选一位,仅几秒钟女主角就上台了;点击椅子,她款款上前,扶着椅背,一欠身优雅地坐下;身后冒出一阵烟雾,当然,也是一个点击的结果。
  随意地拖动鼠标,视角一下子从台下的观众席“飞”上了天空,变成了一个俯瞰镜头;再转转滚轮,观众又仿佛钻到了桌底下――虚拟现实使得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成为可能。

突破两个不可能
  舞台尽管虚拟,但目标是尽可能仿真。静态的布景简单,难在动态:一是灯光,二是动作。
  目前,“控制8盏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极限,其他只能事先画上去,很难做到即时互动。可为了来营造氛围,舞台灯有时多达100盏。灯光难,肢体语言更复杂。3D的游戏人物不过二三十个动作,而虚拟舞台要面对成百上千个剧目,至少需要几百个动作,在他们的目标中,虚拟角色的行为方式会达到近万种变化。
  “很多人都觉得太难,一家资深游戏开发公司曾很肯定地说,8盏灯的极限不可能突破。但事在人为,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徐承志表示。

虚拟排演更省力
  能在今年解决基本的技术问题,搭一个舞台,排一出戏,是上戏的首期目标;再下一阶段,就是建一个容纳各种道具、服装、布景、动作的巨型数据库,用以满足各类戏剧创作。
  “过去,导演的想法只是他的脑子里的一种感觉,舞美、灯光、服装等人员需要反复揣摩,排演费事费力,道具常常需要返工,服装一般会浪费1/3。”徐承志表示。
  有了虚拟舞台,导演和助手们只需动动鼠标,很快就能完成布景、灯光、走台,不用彩排就能看到舞台效果;有改动,几秒钟就能实现。
丫鬟打扮得像小姐?从“女性服装”数据库里另挑一件换上;老房子没有老房子的味道?检索一下,新的民居马上就能搬上舞台。
  “将来,除了有台电脑给导演操作,他还将面对一块3米×9米的大屏幕,虚拟舞台将投射在上面,效果更加真实。”徐承志说。

戏剧创作的革命
  “目前,文化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手段。”上戏党委书记贺寿昌告诉记者,他是这个项目最早的创意人:“传统戏剧文化因此不易被保存,排一个戏丢一个戏。”录像只能大略记录演出情况,但排练是非常关键的创作过程。
  有了虚拟舞台,不仅是舞台的每个细节,连排演的过程、导演的调度也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十年后,如果想复排一出戏,查查电脑,过去的积累一点都不会漏。”
  不仅如此,大型文艺演出如世博会开幕式,往往要经过多次彩排。数字化后,不但省钱,而且虚拟的彩排一旦完成,需要的布料、木材、人工马上能形成清单,成本一目了然。
  “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导演都能接受这种新技术。”徐承志表示:“的确有导演曾表示‘更习惯和人交流而不是电脑’,不过深入了解之后马上就有了兴趣。”
  “舞台需要的是美,是心灵的震撼,电脑是个不错的工具。”上戏导演系教师刘志新说,他是数字技术的推崇者,“电脑逐渐介入戏剧创作是大势所趋,我觉得,戏剧做到3/4的数字化完全可行。”

(原载于《文汇报》2005年5月27日,作者: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