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江杰拿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通知书时,真有些不敢相信!
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江杰递送了申报材料。不想,6000元的资助不久就到了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大学生手中。有了资金,江杰导演的黏土动画短片《Bony&C》很快完成了拍摄,并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的入围奖。大学生“中标”文化基金资助项目,只是“豹身上的一斑”,却反映了上海为提升文艺原创力,在文艺创作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深化改革的步伐。
在原创舞台,上海的国有文艺院团和影视机构这些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上海文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市场的蓬勃兴起,优质文化和人才资源流动和选择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也愈益加剧。原创舞台仅靠原先那十几家国有文艺院团和影视机构“一马独跑”的状况,已远远不适应上海文艺舞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只有形成民营、个体、多元投入及艺术院校等多种创作主体“群马奔腾”的局面,上海文艺创作的巨大能量才能获得进一步的释放。
艺术院校构建提升原创力体制基础
半个世纪前,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师生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今已传遍了世界。艺术院校,历来是重要的原创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对这股力量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采取措施推进艺术院校深化改革,尽快构建起教学科研和原创相衔接、相促进的教学体制,引起了各方的深思。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说,上音近些年较多考虑的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对自身所处的城市―――上海的音乐文化发展关注不够。在提升城市音乐文化的层次方面,上音作为高等艺术学府不能缺位。更多地融入这个城市提升原创力的追求之中,将被纳入上音的发展规划。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负责人蒋建中透露,今年以来,贺绿汀音乐厅几乎没有空闲,而上音师生原创作品的展示演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上海交响乐团最近还看中了该校教师赵光的交响作品《上海印象》,并决定投排上演这部反映上海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乐新作。
像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的名牌艺术院校,过去只要安心搞好教学、研究即可。然而,这一年来,上戏人有点坐不住了,先是成立创作中心,后来又成立了演艺中心。前不久,演艺中心推出了话剧《天堂的风铃》、《Email,来自浦东》等大戏,京剧《母亲》等不久也将上马。
然而,这仅仅是起步。艺术院校构建起提升原创力体制基础的路,仍然漫长。
多元组合创新体制激发原创潜能
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上海连演21场后,《羊城晚报》刊发了《广州“天鹅”为何火在外地?》的专版新闻,在当地演艺界引起很大反响。制作《天鹅湖》的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明章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们只是借助了多元投资的城市舞蹈公司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两年,已经推出了《霸王别姬》《红楼梦》等三部原创舞剧,并获得良好市场反应。这里没有“秘诀”,只有创新的文化艺术公司的体制和机制。他们不养编剧导演,不养演员和技术人员,但却能运用灵活有效的机制体制,将舞剧和杂技界的一些优秀人才汇聚在自己的旗下,有效对接了当下优质文化和人才资源流动和选择日趋社会化市场化的趋势。
在影视文化领域,上海民营板块的正在崛起,也在印证同一个道理。将总部逐渐迁移至上海的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曾拍摄过《宰相刘罗锅》、《永不瞑目》、《玉观音》等有影响的作品。该公司今年又参与了电影和电视剧《长恨歌》的拍摄,推出电视剧《白求恩》以及《亮剑》等,电影《长恨歌》还将进军威尼斯等国际著名电影节。
成立仅两年的上海三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摄制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共6部164集,数字电影21部,胶片电影1部,这其中就包括了在央视播出并获好评的电视连续剧《沃土》等。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分析说:“不同的社会文化创作主体,一旦获得创新的机制和体制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必然能激发出更大的原创潜能。”
可以说,交大学子江杰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一事的价值在于确立了一种示范效应:“英雄不问出身”。在上海文艺原创的大舞台上,不管“马”来自何方,只要你能跑出威风,跑出水准,都将受到重视,获得支持。
(原载于05年5月2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