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闹进行中的上海第15届国际艺术节,在给市民带来众多精彩节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演出市场的发展繁荣。借助新一轮文化大发展,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能否在继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后,打造出第三个世界城市戏剧演艺中心?近日,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大都市文化观测研究中心(MCAC)主任黄昌勇教授对记者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
空间上具备集聚条件
黄昌勇认为,世界城市文化资源趋中心化是一个规律,上海要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形成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这样的品牌,首先要考虑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区域内剧场、影剧院、电影院共有187家,其中已经拆除和另做他用的有64家,约占1/3。这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中,黄浦、静安、徐汇和虹口等四区占据前列,郊区县域的资源基本很少。从中心城区分布情况比较看,虹口区历史上的场馆基本上被拆或另做他用,上世纪影剧院集聚的特征已经失去;黄浦区拆除和另做他用与新建、保留使用的大约各占50%。静安区内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院学院等两个重要资源,在华山路半公里长范围内有10多个剧场。
黄昌勇分析,上海这种情况,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发展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在城市发展中经过拆除、新建等变迁,在中心城区形成的剧场群落;从数量来看,百老汇有39家剧院、伦敦西区49家剧院,上海黄浦、静安两区集聚的剧场数量与此相当。
“所以,从空间资源上看,上海具备了形成戏剧演艺中心的条件,有可能成为继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后世界城市戏剧演艺的‘第三极’。”黄昌勇说。
规划应跨出行政区域限制
“上海虽然保留和在建的文化资源不少,但要形成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这样规模和影响力,必须要有整体规划、协调配合”,黄昌勇说,“而非现在文化产业热背景下的‘蜂拥而上’‘分兵作战’”。
在中心城区中,剧场资源丰富的静安区和黄浦区是最早提出类“百老汇”这样设想的。静安区在2004年的“戏剧大道”流产后,于2009年推出“现代戏剧谷”项目,在所规划的1.5平方公里内云集了20多家剧场,每年有春夏、秋冬两个演出季,评选壹戏剧大奖,普及戏剧教育,推广白领话剧,形成了一定规模。黄浦区则于2011年提出打造“海派百老汇”,以上海大剧院、逸夫舞台、星光影剧院等为核心,加上规划中的外滩源剧场群、新天地剧场群、老码头剧场群、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剧场等,形成“环人民广场演艺聚集区”。此外,徐汇区正在着力打造“西岸文化走廊”,长宁区也推出“长宁戏剧节”。
在黄昌勇看来,这种现象虽然反映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也存在一定的大跃进的趋势。“纽约那么大,只有一个百老汇。在一个中心城区,有太多同质竞争的项目,并不利于城市演艺中心的打造。”
剧目的影响力来自原创
除了剧场资源的整合外,能否出产更多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也成为上海打造第二个“百老汇”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舞台上一直缺乏自创的有影响力剧目。以话剧为例,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话剧50年剧作选》 中,作为话剧发源地的上海仅有《于无声处》《陈毅市长》《留守女士》等三部作品入选,而北京入选剧目有17部。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自创剧目更少。2010~2011年,上海演出总剧目355台,原创仅94台,占26.4%,且整体评价不高、原创有影响力的不多。
“有人用3个三分之一来形容上海自排的话剧节目,即欧美经典、悬疑惊悚、都市白领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前者是改编剧,后两者文化含量不高。”黄昌勇分析,上海戏剧市场非常繁盛,但社会反响较好的剧目较多还是来自港台或者北京。
要解决上海戏剧作品原创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更好地整合现有的剧团资源,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定位。上海现有16家市属剧团,其中6家保留事业体制,4家地方戏曲院团建立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6家转制为企业。此外,上海还有133家民营剧团,这些剧团中保持良性运作的只有1/3。黄昌勇认为,完成体制改革后的市属剧团,应该根据各自定位寻找到生存路径;民营剧团应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机制,在小剧场制作、驻场剧目、特色剧目方面寻找创意。
【延伸阅读】
艺术教育必须考虑转型
上海要建设戏剧演艺中心,打造精彩的原创剧目,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
“现在的戏剧舞台上,剧作家奇缺,有影响力的导演不多。像赖声川、孟京辉这样著名导演非常抢手,赖声川除了在静安、徐汇、闵行三区外,还在浙江的杭州、乌镇设有工作室。”黄昌勇说,但每年各类艺术学校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却常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黄昌勇分析,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就教育而言,首要是建立起以创意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钱学森之问”不仅存在于科学技术上,同时对艺术人才培养也适用。欧洲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较早就开始了转型,特别注重艺术的实践,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英国最大的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更多的课程是跟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德国一些艺术专业的师资结构,有4/5以上来自于实践部门,教授大部分都有过艺术实践的从业经历。
黄昌勇认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必须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向创新型、创意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只有培养出足够优秀创意创新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戏剧舞台原创力不足、有影响力剧目较少的问题,为上海打造城市戏剧演艺中心保驾护航。(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