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先进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强内涵促和谐
――在上海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贺寿昌
一、问题与思考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规模不大却能量不小的高等艺术院校,60年来创造了许多骄人的辉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所学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是不适应。国家和上海市领导非常重视上戏在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委领导要求把上戏建成“两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一个重镇”(即文化艺术教育重镇),但现有的队伍、观念、机制均不相适应。二是少准备。面对原上师大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等三校的并入,面对学校转制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面对一些迅速崛起的艺术教育力量,面对文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上戏在许多方面缺少准备。三是缺和谐。上戏自身存在着诸多严重影响学校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
学校党委清醒地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艺术院校,应该自觉地站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沿,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在建设和谐文化、推动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到这一些,必须找准学校发展的动力,明确学校发展的定位,寻求学校发展的路径。为此,校党委组织全校教职工三年来每年开展一次办学思想大讨论,使全校上下逐步统一思想,树立起四个观念:一是大戏剧教育观念,二是精英教育的观念,三是服务社会谋发展的观念,四是人才强校的观念。
四个观念的核心精神是:坚持上戏的戏剧教育要与当代文化艺术、先进科技、社会应用相结合;坚持上戏的办学定位要与“国家队”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坚持上戏的自身发展要与国家和上海的社会发展、文化需求相适应;坚持上戏党管人才的原则要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相一致。四个观念的确立,较好地指导了我校三年多来的各项工作。
二、发展与举措
学校党委力求牢牢把握市委领导提出的以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为引领,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学校内涵建设的三个关键点,着力研究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新学科建设、创作与科研、文教结合”等四个“着力点”,在与服务国家与上海先进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努力使上戏成为上海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领域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力量。
1、“强身、补钙”,悉心培养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与精英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与精英人才,学校注重“强身、补钙”,着力建设学术带头人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打破单一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了岗位责任制、公司聘用制、人事代理制以及单位合作制等多样并存的用人机制,先后聘任国内外26名在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艺术和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启动中青年教师“223工程”,使学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大大加强。
在此基础上,为培养精英人才,学校启动“撷英计划”,建立拔尖学生人才库,实施“教授、名家引路计划”,举办“上戏之星”人才汇报展演系列活动,建立拔尖人才推荐中心与人才推荐沙龙。学校根据某些学科的特殊培养规律,从全国聘请最优秀、最适合的著名艺术家来校为拔尖学生“开小灶”。比如在戏曲人才培养中采用“一戏一聘”的方式,使拔尖学生能够学到顶尖教师各自最拿手的剧目。近几年来,北京的梅葆玖、李世济、张学津、李文敏、李长春、寇春华等;上海的蔡正仁、尚长荣、李炳淑、岳美缇、张洵澎、杨春霞等纷纷来院任教,形成了大师级人才共扶艺术新苗的新气象。
为培养急需人才,学校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高等戏剧影视创作班暨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班,戏曲学院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协会、上海市木偶剧团签订了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本科班。和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签订了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歌舞剧表演的本科班。
学校MFA招生和教学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首批招收的50名艺术硕士学习情况良好,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和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
2、抓好学科建设,努力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学科新专业
为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的,学校紧紧抓住方兴未艾、社会急需的创意产业,从传统优势学科中汲取发展创意学科的基本元素,成立国内首家创意学院,聘请“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创意学院国际副院长、兼职教授,聘请厉无畏等为创意学院的客座教授,与社会各界及院校合作组建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并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密切合作,策划2008年全球创意产业博览会,申报创意课题,成立上戏创意产学研基地和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使学校在创意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学校保持和巩固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和发展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学科与相关专业,陆续开设艺术管理、艺术教育、音乐剧表演、舞蹈编导等社会急需的专业(方向),不断提升艺术学一级学科的办学层次。学校还努力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常年招生制度,着力打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链,着重瞄准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进行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重视原创,积极参与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了“创作中心”、“演艺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形成了“双周演”和“期末演出月”制度。成立了上戏青年艺术剧院,下设京昆剧团、舞蹈团和影视话剧团,校内外优秀青年演艺人才纷纷加盟剧院。创作中心先后推出300多部原创剧本,去年一年师生创作演出的原创小品就达到54个。2004年―2006年间学校举办的学生教学实践展示月一共向社会推出15台剧(节)目,学生画展和设计展近10个。仅2006年一年,学校各类教学演出剧目和社会演出剧目达42个,演出场次达188场。
学校承办与参加国家、上海各部委重大文化活动与项目有:“六国首脑峰会”、上海市合作组织峰会“和谐礼赞”演出,春节团拜会和慰问团演出,市政协中秋晚会演出,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出,全国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教育部辅导员会议专场演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出以及教师节庆典演出与赴世界各地参加主题演出,均获好评。上戏已成为领导肯定、专家认可、群众欢迎的上海文艺界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4、大胆实践,全力推动符合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文教结合、科艺结合工程
学校全力推动文教结合工程,戏曲学院与上海昆剧团携手合作,制定了贯通十年的“中专与大学相衔接”教育新模式;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徐汇区、闵行区、宝山区人民政府建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和“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重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创建上海市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实验室已承担了国家与上海多项有影响的重大演艺活动的策划与排演,并圆满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晚会《和谐礼赞》虚拟排演任务,获得文化部06年“全国第二届创新奖”。专家一致认为,在所有获奖项目中,“虚拟演艺空间实验室”科技含金量最高。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两次提到,“上戏虚拟实验室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校还建立了艺术语言与嗓音实验室,演员训练科学体系等一批运用现代科学改造传统艺术教育手段的新型项目。
三、收获与体会
三年多来,上戏在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先进文化建设的互动中创建和谐校园,逐步形成了“三个平台”:
――国际级平台。近三年来,上戏与世界上近30所有影响的艺术院校开展广泛交流,92%教师,13%学生出访交流。并有30余位著名国际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执行组委会、国际戏剧教育院校校长论坛执行组委会、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组委会先后落户在我校。
――国家级平台。上戏已被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昆曲人才培训基地,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文化部已决定在上戏建立全国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市级平台。“戏剧大道”一期工程即将完成;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上海市大学生戏剧艺术实践基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来自全市各高校100多位师生参加了培训;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和上海舞蹈表演开放实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创意产学研基地初具规模,陆续出版了“创意产业系列丛书”,创意学相关课题被列入上海市重点课题与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创意学学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年来,上戏学生共有41人次获得23项国际大奖,334人次获得142项全国大奖。由上戏师生创作的小品、戏曲、话剧、影视作品屡屡在上海、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科研工作出现勃勃生机,2006年度取得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共计16项,打破了历史记录。三年来,全国各主要媒体对上戏的报道逾900多篇,体现了社会对于学校的关注程度。03年至今,国家部委、市委、市府等委办局领导赴我校调研60批次。学校招生的录取率为40:1。06年学校招聘40名教师,有6000余人报考。学校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办学从封闭转到开放,人心从涣散转到凝聚,学科从单一转到多元,资源从匮乏转到丰富。经过上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上戏转型期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形成了鲜明的自我特色,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今天的上戏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我们要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建设富有时代特征、上戏特点的和谐校园,努力为祖国、为上海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