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陈明正教授长期从事表演艺术事业教育工作,在培养人才、特别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成绩斐然。他因病没有参加5月15日的“西藏班教学成果暨《雏鹰的记忆》研讨会”,但仍然抱病写了下面的讲话稿。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老艺术家对培养下一代艺术工作者的情和爱。
很抱歉,我今天不能亲自来参加座谈会,不久前我在学院参加一次座谈会,我正带着心电图24小时测试的仪器,结果测出严重早博室性有8600多次。在座谈会上听别人发言激动,自己发言时更激动,后来我又发病,住进医院一个月,现在虽然出院了,但身体仍然没有恢复,所以不能来参加座谈很是抱歉,但是我仍想说几句话。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戴平老师,她做了一件大好事,《雏鹰的记忆》这本书的问世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而上海戏剧学院诞生在中国话剧发源地上海,风风雨雨也经历了六十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办学史上,培养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人才更是其中辉煌的一页。从50年代开办第一届西藏班到现在,已近半个世纪,为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影视人才、文艺人才,这是上戏对国家、对民族的一大奉献、一大功绩、一大成就,应载入史册,我们不应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忘记历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我们不应该虚无主义,否定过去,否定一切,我们要努力创新,要开创新世纪,但不能做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戴平老师之所以写这本书,她是珍惜这段历史,珍惜人才,珍惜几个民族班的教学经验,珍惜大家共同创造的艺术财富。
中国的戏剧教育与戏剧研究,需要沉下心来,认真扎实地,一点一滴去做,需要一片冰心,花大量心血去收集资料,广泛的咨询采访,深入地进行细致的挖掘、分析、整理,从而总结出客观的、科学的、有序的教学经验,戴平老师这部著作的问世,为戏剧史,为我院校史的研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下面我简单地谈一谈这几个班的成功经验。
大家常常要问,戏剧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一要出戏,出好戏,二是要出人才,出杰出的人才,三是要出科研成果,那我们看看这几个班出了那些好戏。首先,他们成功地排演了真正衡量艺术水平的世界名著,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罗》剧在上海、北京演出引起轰动,戏剧界赞誉不绝,得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奥》剧在上海参加莎剧节后又到北京演出,戏剧界一致称赞,蒙古族学生扮演的奥赛罗最为出色。他们为舞台上出现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实感而感到震惊,曹禺提词“一鸣惊人”,《仲夏夜之梦》戏剧界认为是最为诗化的莎士比亚戏剧,认为内蒙学生不但把那些少男少女演得嫣分可爱,而且把那些普通的匠人都演活了。藏族班还成功地演出了田汉的经典之作《文成公主》,这也是少数民族班第一个大戏,一炮打响,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该班随之带这戏到西藏演出,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还演出了现实生活题材的戏剧印度音乐剧《断线风筝》、《夜店》、《公用厨房》等等,特别要提的是《公用厨房》,演出时连文艺界领导龚学平同志也没有想到西藏班学生能把上海人演得如此活灵活现。一批在上海读书的西藏中学生来看戏,看了之后他们大叫“你们骗人,你们不是西藏人”,等这些同学用藏语回答他们时,他们都惊呆了,没有想到这些同学的普通话讲得这么好,能把上海小市民演得那么象,事实证明这些藏族同学四年的学习的进步,他们表演功力的把握,他们成材了。
除了以上成功之作外,他们还演出了我院自己创作的西藏神话剧《吉塞达森》,该剧特别受到西藏同胞的欢迎。内蒙班还演出了我院自己创作的反映内蒙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这个戏在戏剧风格上具有多方面的探索,到北京演出时,大批的戏剧专家特别兴奋,他们认为找到了探索戏剧的同盟军,8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派戏剧兴起的第一个高潮,他们认为《黑骏马》高于《野人》、《W•M》、《魔方》等,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歌、舞、剧,表演、灯光、音乐、舞美、抽象和象征都运用得十分和谐,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审美意识结合得好,既有形式美,又有哲理思索。陈�在座谈会上说:“这不是一个普通毕业班学生的毕业演出,应把它当作当代戏剧的一个重要现象来看待,这是中国戏剧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代表我们国家冲向世界。”
我在这里多说几句的目的,是要大家看到这些戏的演出价值,其他的戏也一样。这些戏的演出,实际上大部分创作都带有科研的性质,一个戏有一个戏的特点;一个戏有一个戏的风格;一个戏有一个戏的经验;一个戏有一个戏的命题,而且教学组,各门课合词、声乐、形体都是走在学术研究的最前列,以上讲的是戏、是科研,最后讲的是学生的成材。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少数民族班的学生,经过上戏几年来完整、系统、专业的训练和教训,再加上他们自身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们在毕业之后陆续成为了当地民族戏剧院团的骨干力量和全国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既能坚守艺术阵地,又能够顺势而动,在影视领域纵横驰骋。比如蒙古表演班的学生,还在学生期间就有10多人被挑选为影片《成吉思汗》的主要演员,前后有两个学生在不同的电影中扮演成吉思汗。这个班90%的学生在影视中显示自己的才能,演员、导演、制片人各显神通,30%已成为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杰出人才,很多人在国内外得奖,尤其是宁才,当年《黑骏马》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毕业了回到故乡后,在作为演员方面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金鸡奖等全国性大奖,在作为导演方面获得了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等,他拍摄的电影还入选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为祖国增了光,他现在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少数民族班出戏、出人、出科研成果这是事实,这说明上戏少数民族戏剧人才的培养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是值得总结的。
至于有那些经验,在戴老师的书里都详细的分析了,她写得非常生动,我不再重复,而想再一次说明戴平老师这部著作的问世,为上戏总结历史,吸纳历史的宝贵经验作出了榜样。
中国话剧要发展,上海戏剧学院要发展,首先就应该充分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我们是一所有六十年经历的学府,我们应找到我们上戏的特点、优点,赖以发展的现实主义文化根基。要踏踏实实,全心全意,一步一个脚印,向人民负责!
谨以此次发言向我院所有为培养艺术人才而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敬,也为戴平教授这部著作的问世致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