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实验剧院建造于1985 年前后,当时在上海滩还是属于屈指可数的“豪华型”剧院。特别是剧院的演出舞台,一是面积大。站在台口,往前到二楼观众席的最后距离与往后到后台的底端距离是一样的。二是副台多。有左副台、右副台和后副台。三是上下空间高。有些大的布景从上到下有 6 层楼高,在实验剧院可以照挂不误。四是台口上方、在观众席上端的一排面灯可以前后移动,据说这个技术当时只有英国伦敦的个别剧院才有。
所以,取名“实验剧院”在当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剧院的舞台有那么多的实验功能伴随着演出轻舞飞扬。记得剧院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是由我校发起并组织的“上海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剧目《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徐企平导演),台上的演员将近 200 人,实验规模之大创下了当时中国舞台剧演出之最;由陈明正导演、韩生设计的话剧《大桥》把舞台最两端的大梁用脚手架围起,整个舞台就像是一个浩瀚的造桥工地,当剧终造桥工人坐着电梯徐徐上升时,与此腾飞的还有这座城市的精神;由谷亦安导演的话剧《牛虻》干脆把演出搬到了舞台上,诺大个观众厅瞬间变为了主人公精神洗礼的大教堂,一边是人头蹿动的拥挤演出、一边是空灵神秘的静谧遐思,演出空间的互换不仅成为戏剧实验而且也成为人生实验的场所;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到实验剧院演出的《奥塞罗》,可以说是把剧院的实验功能运用到极至,奥塞罗的愚蠢和伊阿古的狡诈因为剧院的音响而达到了最佳效果、因为剧院的实验而采集到了“国际著名”的数据……
除了话剧等戏剧演出之外,实验剧院还放映了很多的电影,特别是一些实验电影的播映,在师生员工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988 年,当时还刚有名气的张艺谋带着《红高粱》拷贝来到实验剧院,“让上戏的师生检验一下该片能否在德国柏林拿奖”――张艺谋放映前站在台上对观众的谦虚不知是对上戏的尊重还是对实验剧院的敬畏;后来,冯小宁也拿了一部反映实验题材的片子到剧院放过。除此之外,笔者由于工作关系也主持过《法国探索电影回顾展》、《第五代导演优秀影片展》等和实验有关的电影活动。
进入21 世纪后,剧院因为年龄的关系“老”了,特别是随着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的崛起,剧院的硬件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好在上戏人还是那样自强不息、好在剧院的西区位置还是那样不断升值、好在市领导还是那样对艺术情有独钟把剧院作为连接上海文化轴线的一端。从 2006 年起,剧院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修建。经过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上戏人的努力,现在,经过大修后剧院将马上揭开神秘的面纱。于是,是否要给新修建的剧院再起一个好的名字,就成为上戏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目前,可能有观点是:1 ,保留剧院的“实验剧院”不变,因为它涵盖了它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 2 ,用上戏创始人熊佛西的名字命名,叫“佛西剧院”,既怀念熊佛西等老一辈艺术家对学校的贡献,又和原来小剧场改名的“端钧剧院”相呼应; 3 ,为了表达上戏人、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向往,用“戏剧大道”命名,使戏剧大道既成为一条大街、又成为一座剧院、更成为一个新文化发展的地标。
当然,最终的名字只能有一个;但是,不论它最后的名字是什么,剧院承载的上戏人继往开来、再创艺术佳绩的使命不会变;剧院衬托的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不会变;剧院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美学象征和追求不会变!(撰稿:白水)
所以,取名“实验剧院”在当时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剧院的舞台有那么多的实验功能伴随着演出轻舞飞扬。记得剧院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是由我校发起并组织的“上海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剧目《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徐企平导演),台上的演员将近 200 人,实验规模之大创下了当时中国舞台剧演出之最;由陈明正导演、韩生设计的话剧《大桥》把舞台最两端的大梁用脚手架围起,整个舞台就像是一个浩瀚的造桥工地,当剧终造桥工人坐着电梯徐徐上升时,与此腾飞的还有这座城市的精神;由谷亦安导演的话剧《牛虻》干脆把演出搬到了舞台上,诺大个观众厅瞬间变为了主人公精神洗礼的大教堂,一边是人头蹿动的拥挤演出、一边是空灵神秘的静谧遐思,演出空间的互换不仅成为戏剧实验而且也成为人生实验的场所;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到实验剧院演出的《奥塞罗》,可以说是把剧院的实验功能运用到极至,奥塞罗的愚蠢和伊阿古的狡诈因为剧院的音响而达到了最佳效果、因为剧院的实验而采集到了“国际著名”的数据……
除了话剧等戏剧演出之外,实验剧院还放映了很多的电影,特别是一些实验电影的播映,在师生员工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988 年,当时还刚有名气的张艺谋带着《红高粱》拷贝来到实验剧院,“让上戏的师生检验一下该片能否在德国柏林拿奖”――张艺谋放映前站在台上对观众的谦虚不知是对上戏的尊重还是对实验剧院的敬畏;后来,冯小宁也拿了一部反映实验题材的片子到剧院放过。除此之外,笔者由于工作关系也主持过《法国探索电影回顾展》、《第五代导演优秀影片展》等和实验有关的电影活动。
进入21 世纪后,剧院因为年龄的关系“老”了,特别是随着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的崛起,剧院的硬件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好在上戏人还是那样自强不息、好在剧院的西区位置还是那样不断升值、好在市领导还是那样对艺术情有独钟把剧院作为连接上海文化轴线的一端。从 2006 年起,剧院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修建。经过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上戏人的努力,现在,经过大修后剧院将马上揭开神秘的面纱。于是,是否要给新修建的剧院再起一个好的名字,就成为上戏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目前,可能有观点是:1 ,保留剧院的“实验剧院”不变,因为它涵盖了它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 2 ,用上戏创始人熊佛西的名字命名,叫“佛西剧院”,既怀念熊佛西等老一辈艺术家对学校的贡献,又和原来小剧场改名的“端钧剧院”相呼应; 3 ,为了表达上戏人、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向往,用“戏剧大道”命名,使戏剧大道既成为一条大街、又成为一座剧院、更成为一个新文化发展的地标。
当然,最终的名字只能有一个;但是,不论它最后的名字是什么,剧院承载的上戏人继往开来、再创艺术佳绩的使命不会变;剧院衬托的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不会变;剧院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美学象征和追求不会变!(撰稿: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