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07年初举行的上海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我校党委书记贺寿昌代表学校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一起在大会作交流发言。解放、文汇以及上视、上广等媒体也纷纷给予报道。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领导的肯定为我们工作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将贺书记发言全文予以转载,供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参考。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海戏剧学院是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在海内外艺术界享有较广泛声誉的艺术高校。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增强领导发展能力,作为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基本出发点,着力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着力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着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把上海戏剧学院打造成为体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品牌和教育品牌。下面汇报两点体会:
一、坚持观念引领,努力凝练目标、形成师生共识
思想和观念引领是党委领导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党委反复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重要思想,反复研究思考上级领导对上戏提出的建成“两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一个重镇”(即文化艺术教育重镇)的重要指示,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深感学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不适应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的不适应,在视野上体现为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艺术,对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缺乏敏感。在认识上,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创新的紧迫感。
于是,学校党委连续三年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谈优势、谈目标、谈差距、谈危机、谈改革,最后全校上下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思想认识:第一,必须按照“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目标进行建设,建设精品大学;第二,必须树立“大戏剧”教育观念,既要尊重传统,保持优势,又要跟踪世界文化艺术潮流,积极拓展新的领域;第三,必须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责任,在艺术人才培养、艺术作品原创、中外艺术交流、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党委新的发展思路就容易转化成师生员工的共识和推进发展的合力。
二、坚持创新提升,扩大传统优势、拓展新的领域
学校党委在推动学校新的发展中,始终将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上戏有非常优势的传统学科,这是我们民族和城市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着力提升内涵,保持优势地位。我们重点巩固与发扬戏剧戏曲学传统专业优势,坚持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标准,加快“出人出戏”步伐。学校控制本科招生规模,坚持小班化课堂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施行“一对一、面对面”、“一戏一聘”、“一舞一聘”等方式的导师制,先后聘请梅葆玖、李世济、张学津、尚长荣、李炳淑、杨春霞等名师来任教指导,使拔尖学生能够学到顶尖教师各自最拿手的剧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自2004年起确定每年组织“教学实践展示月”,鼓励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我们建立了拔尖学生人才库,制定拔尖人才培养的“撷英计划”,举办“上戏之星”人才汇报展演系列活动等等,一批优秀人才通过我们的培养和提供的舞台脱颖而出。三年来,上戏学生共有41人次获得23项国际大奖,334人次获得142项全国大奖。
现在学校已经与各方合作,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木偶皮影艺术、第一个儿童歌舞剧表演本科班。被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昆曲人才培训基地,文化部还决定在上戏建立全国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党委在坚持传统学科发展的同时,敏锐地把握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脉搏,积极发展新学科、新项目。我们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坚持新学科、新项目的建设与传统学科资源互补、资源共享、资源共生的原则,采取“借鸡生蛋”、“筑巢引凤”的方法,通过新的机制、新的途径来获得增量资源,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是瞄准社会迫切需要发展的创意产业加以重点建设,成立了国内首家创意学院,聘请了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创意学院国际副院长、兼职教授,与社会各界及院校合作组建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并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密切合作,策划2008年全球创意产业博览会,成立了上戏创意产学研基地和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使学校在创意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始终处于全国优势位置。
二是把握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趋势,创建了上海市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实验室已承担了国家与上海多项有影响的重大演艺活动的策划与排演,并圆满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晚会虚拟排演任务,获得文化部2006年“全国第二届创新奖”。
三是发起推动了“戏剧大道”建设。我校所在的华山路、安福路这一区域附近集中了一批艺术院校、剧团和演出场所,建立戏剧大道能够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和各方支持下,尽快建成以高等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团为基地,以戏剧演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具有“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区。目前一期工程即将完成。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建立了“双周演”和“期末演出月”制度。学校借助文教结合工程力量,成立了上戏青年艺术剧院,吸引了校内外优秀青年演艺人才加盟。创作中心先后推出300多部原创剧本,仅去年一年经由学校演艺中心等院系、部门组织的师生创作演出的话剧、戏曲、舞蹈场次就达188场,话剧《天堂的风铃》、京剧《培尔•京特》分别进京演出,引起巨大反响,被首都戏剧专家誉为“上戏现象”。
为了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学校搭建平台,广泛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与世界近30所有影响的艺术院校与艺术组织开展广泛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执行组委会、国际戏剧教育院校校长论坛执行组委会、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组委会先后落户上戏,大幅度地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
2006年度取得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共计16项,打破了历史记录。学校在与清华、北大等九所全国重点院校共同竞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创意经济及其中国战略发展》项目,最后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当然,我们取得的成绩还是阶段性的,学校发展中的矛盾远没有彻底消除。我们相信,有市委的正确领导、有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强有力指导、有我们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高昂进取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大步迈进!
(编辑: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