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昨日报道:金晶事迹入思想课的“温情与敬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4-25浏览次数:10

 
  继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将轮椅天使金晶在巴黎勇护奥运圣火的事迹作为鲜活的案例选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艾四林日前表示:清华也将把这件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去。

  (4月23日《京华时报》)

燕农

  “最美火炬手”事迹进了大学课堂,引起了网络上的一些焦虑和不安,网友们担心这样的礼遇会改变金晶的“原生态”形象,在用来思想教化的同时变得“完美无缺”或者“高、大、全”。这种担心不应该成为反对金晶事迹“被动”进课堂的理由,在笔者看来,学校与学生将金晶的事迹主动融入到思想课之中,表达的是多重的“温情与敬意”。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很多时候被人们世故地定位为正襟危坐的单向教化。实际上,其与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不断充新,需要与实践结合,更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共鸣。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思想课才是好的思想课。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实践来看,被金晶所感染了的青年学子们欢迎她的事迹进课堂,乐于从行为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与金晶对话。有所需要是所有变革的基础,金晶事迹入思想课也概莫能外。

  拓展于整个社会人文,鲜活的思想不光要有深度,还要有活力。人的思想不是意识中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接地气,要与现实相融合。唯其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人的文化人格。残疾女孩金晶在巴黎街头捍卫奥运圣火的那一幕,震撼了许许多多的国人,尤其是同龄人。之所以震撼,不仅仅因为捍卫奥运圣火的勇气和行为,还因为金晶没有经过任何包装的本真反应。即使在事后,金晶也没有豪言壮语――“那一刻,我只想保护火炬。”正基于此,金晶广受同龄的青年学子们所敬仰。

  青年学子们所敬仰的是一个本真的金晶,这是金晶事迹的活力所在。所以“金晶”从跑道上转到课堂上,不可能被神话成“高、大、全”。相反,金晶事迹融入思想课,会给以往被较为枯燥和“高、大、全”范例所主导的课堂,带来一股鲜活、真实而又近距离的新风,为思想课注入活力。而在此过程中,青年学子与金晶通过课堂平台,完成思想对话和人格互染。

  虽然身处“娱乐至死”的时代,但金晶不是娱乐明星,不应该成为网络上热炒的“流星”。昨日已成历史。69年前,钱穆先生写下对历史要抱以“温情与敬意”的信念。金晶用残疾的身躯捍卫圣火尊严的那一幕,距今虽然短暂,但也不妨让我们以钱先生的“过往观”来看待――金晶事迹“被动”地走入大学思想课课堂,这既表达着人们对金晶的“温情与敬意”,也表达着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温情与敬意”,更表达着对自己思想升华诉求的“温情与敬意”。(《青年报》2008年4月24日 青年视角版  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