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文化教育基金第一次理事会日前举行。会上,余秋雨先生就这一基金的任务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余秋雨认为,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形象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被误读。有些西方政客是刻意反华,但更多民众的误读,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不了解。这就像他们突然看到一个巨人平地而起,巨大的身高、腰围、来历都十分惊人,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因此产生了某种恐惧和担忧。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华文化。人家不知道,是我们的失职。
余秋雨说,要改变这种失职的状态,有几件事要做,这也是今天设立这个基金的任务。第一件事情,就是集中世界华人区域,特别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第一流艺术家的力量,一起制作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而不是着眼于高调而空洞的阐述。任何文化,最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是艺术作品,而且主要是当代制作的艺术作品。即使是传统艺术,也应该是“当代制作”,
就像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第二件事情,就是用民间方式邀请世界各国最有价值的文化大师、艺术巨匠到上海住一段时间,成为“驻地艺术家”和“驻地作家”。这会使他们成为最有说服力的文化交流桥梁,让他们国家的民众通过他们的作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他们的来到,也必定能在上海举办一系列广为轰动的演讲和展览,大大提高城市的文化浓度。第三件事情,就是用最切实的方式聚集并推出一批批年轻的文化艺术精英,改变中国文化界长期以来互相嫉妒、互相伤害的老毛病,进而改变中国当代文化由于内耗而越来越找不到下一代指标性人物的不良趋势。
余秋雨说:“除了‘秋雨文化教育基金’的设立外,上海市教委还决定成立一个高规格的由我领衔的艺术研究机构。因此,从今以后,我的工作重心将确立在上海。”(原载《文汇报》2008年5月1日 第2版 综合要闻版 摄影、本网编辑:白水)
余秋雨早在今年春节我校新老领导聚会时就发表了他对文化发展的新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