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创作信息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创作中心编 2005年12月30日总第5期
目 录
[话剧《天堂的风铃》晋京演出专辑]
专报:话剧《天堂的风铃》赴首都高校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创作中心在京举行话剧《天堂的风铃》专家座谈会
著名戏剧评论家廖奔给话剧《天堂的风铃》的一封信
[新闻聚焦]
本市四家创作中心联合召开创作会议
创作中心召开话剧《怀疑》研讨会
创作中心举行话剧《天路谣》剧本座谈会
《上戏新剧本》新鲜出炉
[征稿活动]
“上戏杯”全国原创剧本征稿大赛进展顺利
[中心气象]
盘点2005
中心工作大事记
[话剧《天堂的风铃》晋京演出专辑]
话剧《天堂的风铃》
赴首都高校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话剧《天堂的风铃》是创作中心成立以后组织创作的第一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弘扬师德的原创校园戏剧。在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和全力扶持下,由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推出的原创话剧《天堂的风铃》于12月7日至10日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4所高校演出,引起热烈反响,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首都大学师生,戏剧界专家和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
在首都高校的四场演出中,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局长,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的党政领导,廖奔、郑振环等近20位著名戏剧家,部分中央和北京媒体记者,四所大学的近26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每场演出都博得了全场观众数十次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谢幕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长时间热情的叫好声把场内气氛推向高潮,大家对上海用戏剧艺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弘扬高尚师德这一种教育形式给予充分肯定。人大、北大,清华大学、三所高校领导还表达了要和上戏等上海高校加强校园文化交流,共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的良好愿望.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中央戏剧学院剧场观看《天堂的风铃》后,上台与剧组见面并发表讲话。她指出:《天堂的风铃》敢于直面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戏的前半部分写得很现实,问题抓得很准,后半部分戏使人看到了希望,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力量。李副部长希望《天堂的风铃》能到更多的北京高校演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陈天权观看《天堂的风铃》后面对全场观众发表即兴讲话,他指出,《天堂的风铃》主题好,思想深刻,抓住年轻人的特点,是一出真正展现大学师生精神面貌的话剧。他认为,《天堂的风铃》将在全国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像当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那样,打动全国青年们的心。
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大家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天堂的风铃》的喜爱。北大医学院05级曾同学说,第一次看话剧,《天堂的风铃》带给自己的感觉是精彩、真实,非常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人大05级法学硕士张同学说,看完《天堂的风铃》,回去第一件事是要给自己上中学、小学时的老师打一个电话表示感激之情。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查晶、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李明奎等老师都说,《天堂的风铃》有股巨大的魅力,使人不得不一步一步跟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和情感跌宕而心潮澎湃。人民大学戏剧社的同学认为,《天堂的风铃》结构独特,悬念迭起,一开始就把观众深深吸引到剧情当中来,这样的话剧看了非常过瘾。
许多同学都说,《天堂的风铃》感人至深,周明教授是个寄托了剧作者理想的人物,大学生非常需要这样的老师,非常需要崇高和美好。
《天堂的风铃》还引起了首都媒体的广泛好评,新华网以“国内首部反映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创话剧晋京演出”为题详细介绍了《天堂的风铃》的内容和引起的社会好评。北京各大媒体,《解放日报》等均刊发了《天堂的风铃》晋京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的网站也对该剧的演出盛况进行了报道。
创作中心在京举行话剧《天堂的风铃》专家座谈会
12月10日上午,我院创作中心和中国剧协《剧本》月刊杂志社在京共同组织召开了话剧《天堂的风铃》专家座谈会。会议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教授与我院创作中心主任、《天》剧文学编审陆军共同主持,郑振环、王蕴明等20多位首都知名的戏剧家出席了座谈,《天》剧导演龙俊杰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首先对《天》剧晋京演出表示欢迎,认为上海戏剧学院能够把“出人出戏”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鼓励教师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值得各个艺术院校学习。
对于《天》剧反映的社会问题、表现的主题以及舞台样式,专家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廖奔教授表示自己已长时间不主持类似的座谈会了,但看了《天》剧之后,被它的题材的选择、立意的开掘和舞台的灵动处理所感动,就主动要求主持这次座谈,为这个戏的更上一层楼提供一些参考。原《中国戏剧》副主编、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表示这个戏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感,充满了忧愤思想,反映了老师的护犊之心,而且让观众得到了审美的愉悦,让人印象深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王敏教授认为《天》剧整体上质朴、流畅、青春、凝重,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学院在教学、科研、实践,特别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题材而进行创作的探索中迈出的可喜一步。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郑振环将军表示自己之前对《天》剧一无所知,充满了好奇,进剧场后看到简洁的舞台非常失望,但逐渐地被感动,继而非常激动。他认为老师自编、自导、自演使这个戏本身就具有教学科研的创新价值,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朴素而深刻的戏,剧中体现了一种非常崇高的精神力量。戏剧评论家王育生评价《天》剧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代表,导演的舞台处理和演员们的表演让人震撼。
专家们还对《天》剧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如剧中谭小月的转变比较突兀,缺乏说服力;将谭小月的心理问题过多地归结于家庭的原因缺乏普遍意义;汪志强的思想升华缺少行为;剧中过于依赖悬念的方法也削弱了对人性的深度思考等等。
座谈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会上专家们还谈到了八年前学院创作的另一个话剧《徐虎师傅》晋京演出的场景,有些专家还声情并茂地回顾了剧中的几个场面,会场上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陆军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他对北京专家对《天》剧的关注表示感谢,同时也表示要将此次高质量的座谈内容带回上海,仔细消化,尽快落实到《天》剧的下一轮修改排演中去。
著名戏剧评论家廖奔给话剧《天堂的风铃》的一封信
陆军先生:
《天堂的风铃》我看后很激动,本想提笔写篇评论的,但思考过程中发现怎么也避不开它的一些缺点,而提及缺点又会减弱对它的评价,导致其社会影响力减弱。因此很希望能在你们进一步加工修改后再执笔。对这个戏,我很希望你们不要放弃,进行反复磨改后,一定能成为一台有更大影响力的戏,为此,特将我的观后日记以及会议发言摘出,奉上供参考,祝
冬祥!
廖奔
2005年12月14日
附:廖奔在《话剧<天堂的风铃>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非常高兴来主持这个会议,因为在看戏的时候,它带给我一份深深地感动,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选题,表现大学研究生的生活和奋斗,表现研究生和导师、表现教授、表现业务追求路途上人的情感和心理,表现人的成长的过程。这个选题在我们社会中不仅仅是话剧,在所有的文艺门类中表现的都比较少,它揭示了一个新颖的领域;其次是立意的开掘――呼唤人间的真诚。在传统的作品里呼唤真诚的作品比较多,但近几年已经大大减少,充斥我们舞台的是大量从反面或者是从非正面来表现人的物欲横流,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和不信任,揭示冷漠,表达我不信任这种理念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真正从正面呼唤真诚的作品非常弱、非常少,在整个文艺范围内,都是这样。这个戏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生动的舞台表演,创造了这份感动,而且它确实带来了这份感动,这个很难得。第三,这台戏在舞台处理上也是很灵动的,很有话题可说,值得我们进行专门的理论探讨,如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的叙事方法、时空转换非常灵动的手法,包括揭示人物心理的台词设计,还包括他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而运用的很多台词技巧,如反讽啊,收到很好的效果。就以上三点,所以,我很愿意来主持这个会的研讨。
大家的意见很丰富很全面很职业化,目前的演出相当成功,这是大家充分肯定的。在文本的一度创作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才能够在二度加工的基础上达到现在的剧场效果,是一个很好看的戏。当然,经过刚才大家的探讨,也发现了剧本创作中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最大的缺点:前三分之二很好看,后三分之一则有点掉下来,显得弱了。前边它是推向高潮,推得相当深刻、赤裸裸,推得很好。但是它越推,越给后面带来难以挽回的趋势。这种趋势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马加爵写法,剖析和揭示社会问题,马加爵为什么会杀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再深刻、再赤裸裸地进行表现。但是,这种写法和我们这个戏想完成的任务不符,因为它想要表达的是天堂的风铃,是带给人一丝温暖,所以,我们要求它悬崖勒马,把人物给拉回来。另一种写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连台本戏的方式,至少用两场戏才能彻底实现谭小月的扭转。前一场戏把人物推到恶的极致,下一场戏把人再慢慢拉回来。如果不是用这种方式,而是要在一场戏里把问题解决好,那么整场戏前半部分在推的时候就要注意回护,恐怕一开始就得有所考虑。一个“误伤”与“刺杀”的问题,一个是“转折过陡”的问题,同时由于记者追踪式的结构,预先告诉观众结果,这就放大了这种转折,放大了转折过陡的不利。这个戏现在很大的看点,是这种记者追踪式的、穿插式的结构带来的。如果不是这种结构,也许很多大学生就不一定喜欢看。因此,只能对谭小月转变的场景有所涉及,这必然涉及到周明教授。另外,周明教授的形象在剧中几乎是不变的,这当然就不太感人。而且他的很多行为全部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变成舞台行动?另外,剧中缺乏对谭小月才华的展示,能否就让谭小月去参加研讨会,然后在她回来之后,更加充满了傲气,使得周明教授更深地了解了她,从而采取更好的行动去教育和拯救她,然后再阻扰她。谭小月也是,一开始就动机明确――出国,其实出国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的状况,为家人出一口气。我觉得不一定要从头到尾都是出国,出人头地可以有很多种别的表现,比如去参加研讨会。我们可以把她理解得更宽泛些,这样写起来也会更容易处理些。谭小月去周明家住的时候,应该有所感动,只是后来转念一想,不行。不管怎么说,在周明的种种爱护下,谭小月的感动应该逐步加深、扩大。最后,周明教授推荐谭小月出国的事,可以让谭小月去发现,而不是自己说出来,然后被感动,就这样一步步把她拉回来。
[新闻聚焦]
本市四家创作中心联合召开创作会议
11月30日,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办、市文广局创作中心、市文联创作中心与我院创作中心协办的创作会议在市委宣传部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汪兰洁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何麟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是由四家创作中心主任介绍各自的工作情况,以及近期即将推出的一些活动和计划。然后是自由讨论。与会的剧作家踊跃发言,就各自关注的戏剧问题和目前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创作和设想进行了探讨。
最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作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四家创作中心对上海文艺创作作出的贡献,对我院教师创作的话剧《天堂的风铃》尤加赞赏,同时,她也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四家创作中心能够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而不同”,抓好创作人才的培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目来。
创作中心召开话剧《怀疑》研讨会
12月14日上午,国家话剧院来上戏演出的美国戏剧《怀疑》研讨会在佛西楼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副院长张仲年、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明厚、导演系副主任卢昂,《戏剧艺术》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沈炜元、副主编曹路生以及姚振中、李伟老师与国家话剧院党委副书记严凤琦、《怀疑》导演汪遵熹、主要演员李野萍、刘小锋、刘丹、万茜等参加了研讨会。部分研究生也参加了上午的会议。会议由创作中心主任陆军主持。
研讨会上,上戏与会的专家一致高度肯定国家话剧院与《怀疑》剧组的精湛表演。荣院长表示,“一个真正优秀的剧目所体现的内涵通常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本身,它探讨的是人的信仰及精神追求问题,而话剧《怀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刘明厚认为,“这是一出具有思想品格的戏剧,是国家话剧院的整体艺术表现力在舞台上的优秀展示,完美的舞美和灯光营造出特有的宗教气氛,导演与演员对舞台节奏的良好把握,将特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由内而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沈炜元则高度赞扬了此剧不露痕迹的导演艺术。卢昂老师更是激动万分地表示,“该剧是近年来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看到的一出真正意义上的严肃话剧。”陆军则从三个方面,即“单纯的力量”、“象征的力量”、“话剧本体的力量”对《怀疑》进行了总结。
与会人员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大家纷纷感谢国家话剧院此次携《怀疑》一剧为我校建校60周年专程来进行祝贺演出,特别是该剧组大部分主创人员都是上戏毕业的校友,这次演出既是献给母校的一份厚礼,更是给母校师生带来了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钱晓燕供稿)
创作中心举行话剧《天路谣》剧本座谈会
12月5日、12月29日,我院先后两次举行西藏话剧团话剧《天路谣》(下面简称《天》剧)剧本座谈会。我院党委书记贺寿昌、院长荣广润、副院长张仲年、韩生,以及电视艺术学院、导演系、舞美系、表演系、研究生部、图书馆、科研处、《戏剧艺术》编辑部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充分赞扬了西藏话剧团能够在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之际用话剧的形式来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勇气,指出《天》剧选取青藏铁路的建造作为表现对象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是非常有难度。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剧本有一定的基础,有些场面非常感人。但对于剧中三段式结构、以及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上存在的缺点,与会专家和老师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并提供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话剧《天路谣》的编剧徐新华、熊国栋以及《天》剧部分制作人员参加了座谈会,两次会议分别由副院长张仲年与创作中心主任陆军主持。
《上戏新剧本》新鲜出炉
为繁荣学院创作,鼓励师生们的创作积极性,积累优秀原创剧目,由创作中心编辑的《上戏新剧本》第一、第二期于院庆前夕相继出炉。第一期收录了五个已被搬上舞台的剧本,有话剧《天堂的风铃》、《英特纳雄耐尔》《道拉斯先生来了》、《EMAIL来自浦东》和现代戏《母亲》。第二期收录的是话剧《明月与明珠》、《1945年之后》、《北极风情画》、《征服》、戏曲《乌江恨》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陈嘉庚》等六个剧本。
《上戏新剧本》计划一年出四期,每期收录五到六个剧本。现在第三期学生创作剧目专号与第四期青年教师创作剧目专号也在编发中。
[征稿活动]
“上戏杯”全国原创剧本征稿大赛进展顺利
“上戏杯”全国原创剧本征稿大赛自今年8月在《剧本》、《上海戏剧》等杂志刊登征稿启事以来,受到全国广大戏剧爱好者的热情支持。截止到目前,已收到来自贵州、江苏、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河南、广东、广西、甘肃、云南、新疆、宁夏、吉林、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的各类剧作80多件,其中不少剧作具有较高质量。
本次大赛的截稿日期为2006年3月31日,届时,中心将邀请本市一些知名的教授、剧作家、评论家对参赛稿件进行仔细评审,对入选前十名的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对于未获奖但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剧目也将有选择的组织修改、帮助提高。
[中心气象]
盘点2005
2005年是我院创作中心成立的第二个年头,也是中心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显示成果的一年。这一年,中心共组织到包括学生剧目在内的剧本127个,其中话剧剧本64个、戏曲剧本40个、音乐剧剧本3个,舞剧剧本1个、电影剧本1个,小品18个。话剧《天堂的风铃》、《英特纳雄耐尔》已成功搬上舞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中心举行了2005年“上戏新剧本朗读会”,朗读了《明月与明珠》、《北极风情画》、《不能被征服的女人》、《英特纳雄耐尔》、《1945年之后》、《山里山外》等六个话剧剧目,并推介展示了五十五个话剧、戏曲剧目,同时还将二十个原创剧目的剧情梗概制成精美的展板,向社会展示。话剧《英特纳雄耐尔》、《山里山外》就是此次朗读会的成果。
在创作中心和演艺中心的共同组织策划下,于去年年底投排的话剧《天堂的风铃》在今年四月首演于小剧场,并先后赴本市17所高校演出,迄今已演出42场,仅大学生观众就达30000人次。今年12月,《天》剧剧组赶赴北京,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巡演,所到之处,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好评。
话剧《英特纳雄耐尔》在剧本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正式投排,并于7月份进行了第一轮演出,反响不俗。话剧《山里山外》由戏曲分院的同学导演并演出,并参加了学院建院60周年的庆贺展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中心先后组织了话剧《英特纳雄耐尔》、《1945年之后》、《天路谣》、《怀疑》等剧目的创作研讨会。
今年,中心还组织、参与了多项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如组织全国现代题材戏剧作品征稿大赛;与上海剧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七、第八届上海新剧本朗读会;参与上海学生戏剧节部分策划、组织、辅导以及演出评审工作,中心所辅导、推荐的分院学生的戏剧小品《满江红》获上海市学生戏剧节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同时由于中心的努力工作,学院还获得了上海学生戏剧节优秀组织奖;在上海市小节目评选活动中,由中心辅导并推荐的小品《一只公文包》获得上海市小节目评选作品奖。今年暑假期间,中心还组织部分师生参与了上海市第21届教师节主题晚会的撰稿工作,受到市科教党委领导好评。
中心以编辑《上戏创作信息交流》的方式与院内外剧作家保持沟通和交流,并于今年下半年编辑出版了《上戏新剧本》两期,共收录十一个剧本,不仅在校园内得到师生及离退休老教授的好评,而且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另外,中心还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院内外近十万字的重要材料的起草工作。
在市领导关于“希望戏剧学院能创作更多的好戏”的指示精神鼓舞下,2005年我院教师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又有一批新作品在上海及全国面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院教师的创作情况如下:
孙祖平:话剧《天堂的风铃》,入选亚洲艺术节。
电视剧《我的丹佛情人》(23集),已杀青。
孙惠柱:电视剧《女人》(35集)已杀青。
越剧《心比天高》杭州越剧院演出。
导演《高加索灰阑记》,新加坡专业戏剧课程毕业公演。
陆 军:粤剧《青青公主》,入选亚洲艺术节。
姚剧《母亲》,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围剧目。
话剧《相约星期六》,安徽艺术学院12月26日首演。
婺剧《种花人家》,获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作品奖。
姚扣根:广播剧《刑警803》,上海电台播出。
20集电视剧《梳头娘姨》已完成。
王伯男:话剧《英特纳雄耐尔》,上海戏剧学院7月首演。
曹路生:改编赣剧《牡丹亭》,江西师大文化艺术中心首演。
改编越剧《玉卿嫂》,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
小剧场话剧《玉禅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
甬剧《美丽老师》(改编自《美丽的大脚》),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 入围剧目。
张福海:话剧《1945年以后》,《上海文学》发表。
卢 昂:导演吕剧《补天》入选04-05年度的国家舞台精品工程。
导演话剧《英特纳雄耐尔》,上海戏剧学院7月首演。
导演第二十一届教师节主题晚会《沧海云帆》。
龙俊杰:导演粤剧《青青公主》,入选亚洲艺术节。
导演话剧《天堂的风铃》,入选亚洲艺术节。
李建平:导演宁波甬剧《风雨祠堂》,宁波市甬剧团10月首演。
导演豫剧《曹公外传》,在9月举行的海峡两岸豫剧艺术交流研讨会上演出。
伊天夫:导演越剧《藜斋残梦》,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
豫剧《程婴救孤》的灯光设计,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
《母亲》的灯光设计,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围剧目。
《天堂的风铃》灯光设计,入选亚洲艺术节。
《英特纳雄耐尔》灯光设计。
刘志新:导演多媒体情景朗诵剧《红色箴言》;
经典交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电视电影《我爱杰西卡》获得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
中心工作大事记
7月8日-8月20日 组织上海市第21届教师节主题晚会文本创作。
8月25日 参加全市四家创作中心会议,商讨有关创作研讨会事宜。
9月5日 《天堂的风铃》演出,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前来观看。
9月7日 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本征集申报。
9月8日 上海市小节目征集活动申报。
9月9日 “上戏杯”全国原创剧本征稿活动向上海市文化基金会申请资助。
9月13日 与上文化基金会有关人员商谈申请文化基金事宜。
9月16日 工人文化宫创作中心会议。
落实《英特纳雄奈尔》编剧下生活事宜。
9月30日 黑匣子观看导演系演出的话剧《十面埋伏》。
10月9日 话剧《英特纳雄奈尔》剧本修改讨论。
10月10日 校对《上戏新剧本》第一期。
11月15日 《天堂的风铃》参加第七届亚洲艺术节。
11月30日 校对《上戏新剧本》第二期。
12月5日 话剧《天路谣》剧本座谈会。
12月6-10日 话剧《天堂的风铃》晋京演出。
12月10日 话剧《天堂的风铃》北京专家座谈会。
12月14日 国家话剧院话剧《怀疑》座谈会。
12月29日 话剧《天路谣》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