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创作信息交流(第六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0-11浏览次数:2251

上戏创作信息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创作中心编             2006年7月1日第6期

上海市市级机关工委主办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协办
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小品创作展演活动
专  辑

[专报]
小品创作展演活动带给上戏思想、教学、创作三丰收

[活动总结]
小品创作展演活动中的12组数字

[学生创作感言]
杜冬颖:小品展演活动的几大创新
杨  艳:艺术,在离生活最近又最远的地方
惠  �:认识的飞跃过程
张  泓:在校园创作的两维空间中寻找“三维”
刘艳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获奖名单]
大事记

[专报]
                   小品创作展演活动――带给上戏思想、教学、创作三丰收
    今年2月,学校接到协助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举办小品创作展演活动的光荣任务。这是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为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形象生动地宣传和弘扬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庆祝建党85周年的一项富有创意的重要活动。在市级机关工作党委的具体指导和热情帮助下,我院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在接受任务以后立即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贺寿昌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创作中心牵头,及时组织了70余位师生和专业编剧,分头深入生活,投入创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为57个单位创作了60余个小品,从中选择了54个小品搬上舞台,于5月28日至29日在上戏实验剧院进行了六场展演。经过评委和观众的评选,54个小品中有《缘是一家人》、《应急》等6个小品获得金奖,《你在我心中》、《责任》等12个小品获得银奖,《做点人事儿》、《科教一家人 》等18个小品获得铜奖,还有《三扇门•一家人》、《验明正身》等18个小品获得优胜奖。在54个小品中,《干事与院士》等5个作品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获得了评委奖。
    参与此次小品文本评审的著名剧作家薛允璜认为:小品向来以针贬时弊、讽刺现实为主要特点,而这次上戏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集中推出一批反映共产党员精神风貌的歌颂性小品,其中还涌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简直是个奇迹。而参与此项活动的师生们则反映:小品展演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思想、教学、创作三丰收。
    一、参与小品创作展演活动,使师生们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
    这次以为主题的小品创作,所有的题材都来源于先进党员的真实生活。这就要求师生们走出校园,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塑造人物。在采访中,师生们接触到的人物有的是众所周知的杰出党员代表,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的普通公务员,但其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才换来了上海每一天的和谐与安宁。这些先进党员,是我院师生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师生们提高了思想认识,端正了人生态度,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研究生牛文佳、苏婧说:相比自己平时那种懒散的作风,我们深深地为这群先进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严谨的办事作风所折服。过去在同学们眼里是高大而抽象的党员们,此时就那么真真切切地出现在面前。这次活动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参与小品创作展演活动,是改革教学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一直以来我院都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党的文艺事业的优秀接班人。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价值观,如何改变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象牙塔”,打破“内循环”,这是摆在学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此次小品创作展演活动,为师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直面人生、感受沸腾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文编03的杜冬颖与杨艳同学在带组老师姚扣根教授的帮助下,经过一次次深入采访,反复酝酿修改,最后写出了反映市政府干部心系民生的小品《应急》与讴歌市委组织部干部奉献精神的小品《干事与院士》,这两个小品搬上舞台后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两位同学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又趁热打铁,创作了一部以市政府年轻公务员工作、学习、生活为原型的大型话剧《机关里的年轻人》(暂名),目前正在作润色修改。
    同学们过去习惯了用“小我”的眼睛来看世界,因此,很多编导专业学生的习作题材十分狭窄,不是反映“你恋我爱”的简单情感生活经历,便是描写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琐事,缺乏描写现实社会生活的热情与感受。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火热的生活,才能改“小我”眼界为“大我”视野,改“小我”心胸为“大我”情怀。
    三、参与小品创作展演活动,使学院积累一批优秀原创作品
    小品创作,是上戏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戏文系、电视系、表演系、导演系,每学期都有小品训练课。过去的教学资源常常局限于现成小品的移植,或是中外戏剧作品的片段节选,学生反映,“翻来覆去就这么些小品,都是老面孔,缺乏新意。”而此次新创作的54个小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其中《干事与院士》、《应急》、《缘是一家人》、《为了谁》等均达到了一定的质量。这些小品的面世,既为学院积累了一批优秀原创作品,又丰富了学院小品教学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戏剧教学。同时,也为如何在小品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塑造鲜活的正面人物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今年6月20、22日,从54个小品中遴选出来的15个优秀小品分成两台在上戏实验剧院向上海市委的领导们进行了汇报。这次小品创作展演活动不仅带给学院很多思想上的启迪与思考,对于学院的教学改革和艺术创作更是一个强大推动。小品展演活动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的影响和作用将是广泛而深远的。(钟馨)

[活动总结]
                              关于市级机关小品展演活动的12组数字
    今年年初,上海市市级机关工委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弘扬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决定举办戏剧小品创作展演活动。如今这一项活动已圆满结束。本人有幸参与了这一项活动的全过程,有许多感触,试以数字的形式谈一些感受。
   一、体现小品创作展演难度的数字
   第1组数字:“98―66--54”
  “98”是指,从2月21日召开第一次小品创作展演动员大会至5月28日、29日6台小品正式与观众见面,历时98天。
    众所周知,小品创作有一定的周期,央视春晚小品一般都要有一年的准备期,而我们只用了98天,可见时间之紧。
   “66”是指,我们共组织创作了66个小品。市级机关工委所属的60个单位,领导们都很重视小品创作活动,都希望有小品问世,这其中有许多领域的生活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但我们还是在市级机关工委的领导与指导下如期超额完成了文本创作,可见任务之重。
   “54”是指,共有54个小品被搬上舞台。
    这个数字来之不易,是我们不断克服困难的结果。
    困难之一:小品“讽刺、幽默、夸张”的艺术特点与主旋律命题作品的矛盾;困难之二:编剧队伍中有许多是新手,虽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困难之三:所有作品都是歌颂性题材,如何避免雷同化。
但我们都闯过去了。
    第2组个数字:“2--8―60--100”
    即先后举行了2次大型剧本论证会,8次中型剧本点评会,至少100次以上单独、个别或小型辅导活动。
    第3组数字:“6―6--2”
    即举行了6场剧本朗读会,6场正式的比赛演出,2场汇报演出。
第4组数字:“7―20―400,000”
    奋战7天,编辑出版了40万字的《戏剧小品小品剧本专辑》,保证了在首场演出时剧本集与观众同时见面。又奋战20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庆祝建党85周年小品展演剧目汇编》一书。
    二、体现小品创作展演重要意义的数字
    第5组数字:“66―60―6000―100,000”
    66个小品反映了市级机关工委所属的60个单位、6000个基层党组织、10万名共产党员的生活缩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第6组数字:“54--45―30--42”
    搬上舞台的54个小品中,有42个是由上戏师生创作的,其中30个是由上戏学生创作的,这30个学生创作的小品集中在上海文艺舞台上亮相,是上戏学生思想上艺术上一次极其珍贵的重要收获。
第7组数字:“6--4,5--4,6--5”
    比赛评选出的仅有的6个金奖作品中有4个是学生创作的;仅有的5个评委奖中有4个是学生创作的;向中央有关部门与市委领导汇报的6个作品中有5个是学生创作的。
    三、体现小品创作展演质量的数字
    第8组数字:“48--14―22―30―31--51”
    这组数字是由学生现场统计的,指6场演出过程中的掌声、笑声数,总计为196次。
   第9组数字:“54―6―1”
   54个小品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6个小品已引起专业刊物的关注,并将先后登载剧本,1个小品已入选中央财政部“七一”文艺晚会并获二等奖。
    四、体现小品创作展演影响力的数字
    第10组数字:“9―11―3--7000”
    9位评委中有6位来自中央机关,有3位是国内小品专家。整个演出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
   11位市委常委、3位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与7000位公务员观看了演出。
   第11组数字:“36―6000”
    6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36秒予以介绍,6000多条网上信息予以反馈。
    第12组数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相信,市级机关工委所属的60个单位中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及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蓝本演绎成的戏剧小品,将对相关部门的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这项活动对上海戏剧学院的发展,对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出人出戏”途径的探索,也必将会产生无穷大的推动作用。(阿庐)

[学生创作感言]

                                      论小品展演之几大创新
                                                 03文编  杜冬颖   

    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小品展演活动的举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此次比赛从活动形式的创新、戏剧内容的创新到展现方式等一系列的创新,形成了本次活动的鲜明特色。
    一、 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同步到位
    感召力和感染力虽只是一字之差,但要两者并存,却一直以来都是戏剧创作的难中之难。我国“五四”前后,戏剧问题的基本格局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些作品虽然在暴露生活方面来说要比文明新戏广阔得多,也深入得多,体现了一种敏锐、严肃的创作态度。但是,当戏剧冲突的设置和展开都围绕“社会问题”时,活生生的人物就死去了。而这次弘扬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小品展演中却涌现了一大批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步到位的优秀作品,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却是一种艰难的创新。
    无疑,思想和政治宣传看重的是感召力,而感召力是由思想呼吁、激情和模式设定所构成的。而作为人类艺术方式的戏剧强调的则是感染力,感染力是由性格、情境的蕴涵、情感情绪唤起的深挚的共鸣和生命的启示性所构成的。因此,要同时做到这两条是相当不易的。
    二、艺术细节的创新
有一句话耳熟能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作为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其意义、效能是毋容质疑的。换句话说,一个戏剧小品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就在于它是否有一个新颖的细节。那么究竟怎么样的细节才算是好的细节呢?我认为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些独特的,富有时代烙印的、社会写照的细节,才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
    如我们为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创作的小品《应急》得到了大会组委会金奖的好成绩。这个小品就成功地借用了我们在市政府办公厅采访时偶尔听说的一件有趣的事:几年前,有一天晚上上海申花队惨败了,上海的球迷群情激昂在一顿酒足饭饱后,集体打电话到上海市政府值班室和那里的机关人员纠缠不清,发泄对上海申花的不满情绪,最后居然一定要和市长通电话,后来经过值班室公务员的耐心劝说,机智巧妙地说明了他们,他们后来亲切地喊值班室的公务员为“夜市长”。这个细节贯穿于整个小品的始终,我算了一下如果把关于足球的戏拿出来单独演的话可能都不要一分钟,但正是时不时零星地插入使这个小品润色不少。这个球迷骚扰的细节虽好,但也不是能随便乱用的,用的地方不对,用的篇幅不对,都会直接影响细节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细节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符合“这一个”作品的内涵,必须符合“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必须符合“这一个”场面的氛围。就拿这个球迷骚扰事件来说,如果多写一点,就会误导观众市政府值班室是不是很轻松,竟处理些乱七八糟的小事?如果换个地方写,就会打乱戏剧原有的节奏。
    由此可见,细节的创新也不是乱创新,必须符合实际,注意轻重,用的贴切。但就这个细节来说,虽然大体上它是用的很成功的,但因为考虑到机关单位的敏感性,它用的还不是十分的充分,这是留下的美中不足。
    三.戏剧小品的电影化倾向
    这次小品展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特色是把小品和电影做了一个比较融合,使戏剧小品有了电影化的倾向,电影化的小品也是这次小品展演的一大创新。早在90年代,戏剧“电影化”和戏剧生命状态的考索已经有了最初的结合,孟京辉的《思凡》就力避清晰的时空或逻辑概念,取消剧情节奏,而让纷繁的生活在限定的时空自由、舒展的演示。戏剧要真正实现“电影式”的时空自由,而又不破坏观赏感受,就得在时空切换时快速剪接,以实现像布莱希特式的跳进跳出。这次小品展演中有一个《你在我心中》的小品就成功地运用了电影中的闪回技法,把机场空姐怎么为顾客老大妈热情帮忙的过程再现出来,扩展了戏剧的目击感召力,以增强小品的阐述力和人物性格的揭示力。还有,增加场景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减“说”为“演”,以电影式的高度视觉化的布景、道具特别是广泛的人物行动,从来构筑现代小品戏剧舞台“银幕式的亲切感”也是这次小品展演的一大特色。同时,小品《应急》和《雨中情》都运用了大屏幕,无疑是为了强化舞台的视觉感受;而淡化舞台的背景的色彩,则是为了强化人物的表情,行动的视觉感受,产生了一种非常好的银幕意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应急》中打破了原来戏剧小品中单一场景单一空间的模式,把三个演区通过灯光和桌椅的改变,实现了自由空间的转换,犹如电影中的切换镜头。这一形式的创新不仅增加的小品的层次感,使原本单调的市政府值班市活动起来,另外也以这样的形式本身来体现市政府值班室的高度繁忙紧张,令原本平面的小品有了立体感。有时候,“电影化”的处理也起到一种很好的煽情作用,小品《你是谁》就是因为征兵办的一位老共产党员读信时,提到的人物就出现在灯光下,和老共产党员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提到谁就出现谁的电影化手法,令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艺术,在离生活最近又最远的地方
                                                       03文编 杨艳
 

    为庆祝建党85周年的小品大赛终于在我校圆满落幕了,一个看似隆重的结局,在陆军老师说来,却是今后无穷的开始……
    艺术作品就像是雾里看花、镜中水月,它既存着生活的实质,又披着朦胧的纱帐,它内储着生活的血肉,外裹着艺术的皮毛。然而艺术的真离生活的真究竟有多远呢?我说它是离生活的真实又近又远的地方,对它的拿捏是一种分寸,是一种火候,尽管也许只有一线之距,然后拿捏不当,逼近了生活就模糊了艺术,而反之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我看来这种把握要在创作者不断地创作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才能够驾轻就熟。
    那么说到艺术的真,最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也许是冲突上的真。因为现在知道了冲突对于一个小品、一个小戏的重要作用,它区别了戏剧和其他任何的文学样式。因此冲突上的真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在和同伴创作组织部的小品《干事与院士》的时候,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干事与院士》这个小品主要是讲获奖回国的院士为感谢给自己一直关心帮助的组织部干事而风尘仆仆来干事家看望,其间充当了干事夫妻的调解员,在院士的智慧下,干事妻子对干事多年来的抱怨在院士的笔下成了一篇歌颂性的报告,反映出了组织部一名干事的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把干事夫妻设计成要闹离婚,于是院士开始调解,应该说小品在赵武老师的倾力导演下活生生地在树了起来,我们看了初排对自己的小品有了信心,内心也非常感激和欣赏赵武老师对我们剧本的各方面调动、指导。可是喜悦中的我们总是不及旁观者那样对小品的缺失有更清醒的认识,当时组织部的范志伟秘书长和陆军老师马上提出,夫妻不可能是真的要离婚。我们马上意识到夫妻之间闹离婚的冲突一定要设计得再生活化一些,第一,没有强大的要离婚的理由,第二,如果真的要离婚也不是院士几分钟之内就能够平息的。所以商量下,还是觉得把这个离婚处理成妻子假意闹而已,正所谓,妻子假意闹离婚,探出丈夫工作一腔真情。因为对冲突地调整,使整个戏合理可信了。
    看着舞台上生动的小品,想起去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听到的、看到的点点滴滴,让我由衷地感叹:如果说生活是河,那么艺术就是沿途的风景,如同河边的标记,生活无意地向前流淌,艺术却有心记录下它的痕迹,就像有一位机关领导说的,感谢上海戏剧学院将他们的生活符号化了。艺术在离生活很近的地方,能够做一个为生活留下标记的有心人,我感到无比快乐和荣幸。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上海市级机关小品创作展演感想
                                                        04戏文     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有着两次重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即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即从认识到实践。在认识辩证的总过程中,反思是一个重要形式,对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包括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回转过来重新进行思考,是排除错误,达到正确认识,并且发展正确认识的必由之路。上海市级机关单位小品展演的创作使我亲身体验了这样一场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作为戏文系的一名学生,在大一这一学年中,我们的专业主干课就是学习小品写作。那一学年,我们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从什么是小品,小品该具备什么元素,逐步地认识小品写作的原理,从而自行创作小品。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构思通过,3个小时全神贯注,我们就能成就一篇自以为不错的小品。但是,通过这次参加小品展演的创作活动以后,我深刻体会到写小品不容易,写一个能够演出的小品更是难上加难。平时我们创作的小品人物大都来源于身边熟悉的人群,对于这群人的生活、思想、言行,我们可以知之八九,所以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我们少了份障碍,多了份亲切。但是,小品的创作所需要我们塑造的人物恰恰是为我们不熟悉的一群公务员,他们的生活、工作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他们会做什么,他们能做些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如同谜一般。
    所以,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截取他们的先进事迹或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另一方面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想象开拓,同时,尽可能的贴近活动的主题。这样的主旋律明确的小品创作,无论从选材、构思还是创作任何一个角度上讲,甚至包括时间,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有相对的难度。我们不仅要与时间赛跑,更要挑战艺术的完美极限。
    我主要是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作创作小品,几乎天天往那里跑去了解情况,外办的领导和每一位公务员都十分的热情,他们跟我们说了很多他们的工作,也给了我们较多的资料,到最后,他们有一个领导打趣地说:“这几天,你比报考我们外办的公务员还要了解我们外办的工作。”是的,但是,时间实在太紧迫了,我们还是知其表面,却无法谈起内涵,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外办大致的工作特性。构思是出来了,但这个构思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外办公务员的特性却是我们心中的疑问。
    小品从初稿到定稿,来回十几稿的修改,大大小小的调整。这是我第一次在写小品的过程中体会到精益求精的魅力所在,为此付出的辛劳和不眠之夜是值得的。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创作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排演阶段。导演、表演、舞美全部介入,已不是单单的编剧工作。这是一次彻底的实践,也让我平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小品距离舞台的要求有多远。第一次看演员走台的时候,完全按照我的剧本进行,突然,我感觉到很多的不对劲,但是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了,只是觉得人物有点死板。于是,一次修改,一次次调整。展演那天,我坐在剧场看我的小品的现场版,灯光、舞台、服装、化妆、小道具、台词,我都一一认真地去看、去听、去研究。的确,与初稿相比,小品立体了,情感丰富了,性格饱满了,演出集中了,唯一的遗憾事主人公的形象被削弱了,心中曾有一瞬间,对于自己写的小品产生了一种陌生感。
    这一经历,对于我们编剧学的学生而言,是相当好的一堂实践课,它让我们明白,一部好的剧作不是靠文字撑起来的,而是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各种舞台知识,累积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好的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剧。

                      在校园创作的两维空间中寻找“三维”
                          ――小品创作展演活动对拓宽教学空间的启发
                                                            05博  张泓

    一直以来,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在“教”和“学”的两维关系中开展的。以“教”为门径,以“学”为主体,所以有“教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这种教学关系有显而易见的长处:稳健踏实且具有长效机制。而在对实践能力有特殊要求的某些领域,这种单纯的教学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怎样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作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怎样才能提供广阔活泼的舞台,让学生的作品有公开展示的机会?怎样才能完善互动的反馈系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听到关于作品的真诚评价?怎样才能建立积极的推进规则,让具有创作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些问题不仅是学校考虑的,导师们寻找的,也是学生们希望有效解决的。
    今年二月,学校毅然决然地接下了为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创作小品的任务,并在紧张热烈的气氛里调动全院师生共同完成这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从深入生活开始,十天内出初稿,两周内筛选出第一批小品,一个月内打造出两批可以搬上舞台的剧本……从时间的紧迫感上来看,这似乎是一场不可完成的任务,但从井然有序的工作安排中,我们又感受得到离圆满成功越来越近。而令人感觉兴奋的,是亲眼看到的手边小品剧本的变化:从最初“下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到成形的小品初稿,再到几轮精细推敲的修改稿,再到导演们修正的舞台本……而最让学生们激动的,是手头的剧本马上就能成为舞台演出,进入剧场了!在小品晚会落下帷幕时,大家突然发现,这正是我们长久以来苦苦寻找的某种创作契机,它将原来二维的“教”与“学”,丰富为三维的“教”与“学”与“演”,在弥补了传统教学空间不足的同时,也赢得了更为多元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自觉的反思和总结,对于丰富我们的教学模式,拓宽我们的实践方式,是有极重要的意义的。
    这次小品创作活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命题作文”。而要完成好“命题作文”,首要的任务是熟悉与命题相关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完成“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创作成品”这个符合创作规律的一般性程序,走完戏剧小品创作的各个步骤,从整体上掌握戏剧创作的流程。我们看到,学生们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就完成了感受生活和提炼素材的过程。就而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校提供“练兵”的平台,包括让学生明白如何深入生活,深入什么侧面的生活,如何从生活中提炼题材等等。在以往,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因为缺少合适的途径。但今年,我们幸运地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直观地掌握了观察生活的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社会需要写“命题作文”,应该是教学的延伸,是对具有一定创作基础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集中训练。能赢得这个机会进行尝试的,是学生中的幸运者。相信学校在跨出这一大步之后,会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样,以后的幸运者能越来越多,更大的学生群体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自己的创作能力做一次全方位的检验。
    戏剧学院的学生具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在戏剧性的提炼上、戏剧动作的组织上比较专业,而这些都有赖于出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没有丰厚的现实感触,作品往往流于随意,失于空洞,造成创造力想象力有余而深入生活的厚度不足,灵动性戏剧性有余而深沉性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于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了解,缺乏对于人物的洞悉和琢磨。人性到底是什么?生活到底是什么?社会到底是什么?而小品的创作活动,第一次为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体会社会人生特别是党员的特殊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可以说,这次小品创作活动不仅为展现大家的创作才能提供了一个舞台,更为学生深入生活提供了一片肥沃的热土,只要你舍得花力气去开垦,去耕耘,去栽种你自己的感受,去尽情发挥你的艺术才能,适时嫁接、修剪,就能收获沉甸甸的艺术成果。而经过了生活的洗礼之后,所有参与创作的师生都无一不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感叹生活是创造之源,也将自觉地在以后的创作中贯彻这种体验生活的真诚方式。由此,艺术才能实现“引人”和“动人”的双赢。那么,在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之后,学校是否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下生活”,从朴素的生活中寻找戏剧的灵感。我想,如果把深入生活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来,我们的创作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评价一个戏剧教育机构专业水平的指标,既是看它培养了多少优秀的戏剧从业人员,创作了多少让观众肯定的戏剧作品,而且一定要以舞台表演而非仅仅是戏剧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次的小品创作活动,第一次将戏文和文编学生的作品搬上了舞台,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反响,诞生了一批让人称赞的佳作。说明学生们的创作潜能是很强的,只是缺少属于他们的剧场。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能为原创剧本文学提供演出机会,为“笔杆子”们的创作激情加上一把柴呢?我想除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集中练兵”之外,学校是否可以创造条件,让每年的毕业汇报中能够出现本校戏文系学生的作品。比方说,三到四台大戏中,要求必须有一台是戏文系的原创作品。这样,从政策上去扶持创作,为“出人”打造一个良好的温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为“出戏”做好人才准备。
总之,在突破了“两维”教学空间而引入“三维”思路之后,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积极举措引入到教学机制中去,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推动器。“问渠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看到这股蓬蓬勃勃的源头活水,促生出更让人振奋的教学成果,更让人惊喜的桃李芳菲。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03博  刘艳卉

    参加这次小品创作,收获是非常多的。首先,领略了许多共产党员的风采,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他们的工作态度给予了我许多宝贵启迪,令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匪浅。其次,就我个人而言,最直接的,是在专业上经历了一次实践的检验与磨练。这次在专业上的体会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 生活、文本到舞台的差距
    对于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创作来说,如果撇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阅读不谈的话,那么它的创作活动基本存在于从生活到文本阶段,创作的参与者是作者自己,作者面临的矛盾主要是生活与文本的矛盾。但戏剧就大大不同了,它的创作活动不仅存在于生活到文本,而且从文本到舞台的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者,甚至更重要,它的参与者也人数更多。
    就这次的小品来说,它更具有不同于普通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即它有很强的指向性、纪实性,这和平时课堂上的写作训练是不同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所要考虑的,要尽量和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接近,不能仅仅考虑艺术的典型化、深刻化,要避免“高大全”和“自然主义”,人物要有真实的质感,又不能流于平淡琐碎。在把握艺术性前提下,更侧重于纪实性。在从文本到舞台的过程中,戏剧小品的创作者也比小说、诗歌等来得复杂。在生活到文本阶段,主要是作者,但到舞台呈现阶段,需要导演、演员以及灯光布景许多人员的参与。这就要求编剧在创作时,不能只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去“快意恩仇”、“自由写作”,而应该多多考虑演员的条件、舞台的条件,这样写出来的本子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作者也不必为了导演后来的“刀砍斧削”而心痛不已。
    比如,我在自己的创作中安排了许多细节和比较细腻的感情处理,这对于专业演员来说,实现作者所期望达到的表演效果可能不是难以逾越的难关,但对于仅仅受过几天训练的非专业演员来说,就相当不易,更不要说他们还有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去等待处理了。
    二. 创作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对于创作思维来说,不同体裁的作品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性,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包括在构思和后面的写作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自己的本身特质。虽然有散文式小说、叙事诗以及故事性较强的散文,但总体上,小说有小说的思维规律,散文有散文的思维规律,诗歌有诗歌的思维规律。小品作为戏剧中小型戏剧的一种,它要遵循戏剧的一般规律,如讲究冲突,讲究结构、人物的动作等等,但同时,它也要遵循它由于篇幅短小、时间所限而带来的特殊规律,如视角要求新颖,戏核要巧妙,要平中见奇,戏的冲突也要快,结构上也非常讲究,几乎是步步为营,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得很精当并且经济,最好能够照应前后,这样才能在较短的篇幅内包容较深刻的内涵,这样才显得凝炼而且令人深思。纵观此次演出效果不错的小品,都是对小品的特殊规律掌握的相当到位的作品,如《干事与院士》的视角就很独特,有化平凡为神奇之功;而《为了谁》的入戏也相当快,它们同样对小品立意的开掘也很深。
    同时要注意到,对于书本上的创作规律,也不能僵化、机械、刻板的地去运用。技巧只有跟生活上结合才焕发出生命力,避免陷入技巧的卖弄。有很多细节看似“妙手偶然得”、“佳文天成”,其实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在里头。这就是笔者要谈到的第三点体会。
    三. 生活乃创作之源
    一个作者在初尝写作之前,往往是试着用磕磕绊绊不熟练的语言技巧去表达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而且因为表达的不熟练,他们不得不一二再、再而三地去观察生活,从中发现并选择适合表达或者说表达出来更有力量的东西来书写。而一旦功成名就、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后,他们发现写作变得容易了,只要是一个稍稍有点价值的题材,通过高超的技巧,他们能在很短时间内敷衍出一篇作品,而且这作品看起来还很不错。在发现写作变得容易的同时,许多作家发现,自己的作品似乎形成了某种套路,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一个重复劳动的匠人而不是保持创新的艺术家。许多作家不得不心生疑虑:是不是好的素材太少了?创作的技巧也限入僵局,创作的瓶颈也由此形成。事实上,表达的技巧和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当作者对生活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表达的技巧和形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对生活缺乏观察、对生活缺乏思考,笔者认为,正是陷入“瓶颈”怪圈的主要原因。
    那么,世界是否真的缺少素材呢?引用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效仿一句,世上并不缺少创作素材,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举例来说,挤公交车中有素材,超市里排队结帐有素材,在空旷的艺术殿堂里游荡是素材,在拥挤的街头人海里出汗也是不错的素材��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同时,对生活的体验一定要做到,不能抱着功利目的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进去。抱着“为写作而写作”,就无法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特别是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小品创作,在具体采访过程中,更是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能纯粹以写作作为目的,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在有所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感人。要不断的反复的通过谈话观察等活动,去认识并感受真正的党员们的生活,体验出平凡里的感动,不平凡里的普通,这样写出来的才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方针、政策、口号的图解。

[获奖名单]

                       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小品展演活动获奖名单

一、金、银、铜、优胜奖
(一)金奖
上海市公安局 《缘是一家人》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应急》
上海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为了谁》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爸爸妈妈在蓝天》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心曲》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一路同行》
(二)银奖 
上海市总工会 《故事2006》
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口岸心桥》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你在我心中》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 《应聘》
中共上海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
上海市财政局 《最美丽的新娘》
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把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归来》
上海海关 《普通@风采》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把关》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橙子》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干事与院士》
(三)铜奖 
上海市人事局 《做点人事儿》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科教一家人》
中共上海市经济工作委员会 《情系何方》
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非常较量》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雨中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树》
中共上海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生命》
上海市红十字会 《我愿意为你》
上海市女劳动教养管理所 《谁是霍元乙》
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上海市监察委员会 《唱支山歌给党听》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一张发票》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希望》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 《撞车》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张检的烦恼》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核磁共振》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 《园中园》
共青团上海市委 《探病》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开周有喜》
(四)优胜奖 
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社会服务局 《三扇门•一家人》
上海市档案局(馆) 《验明正身》
上海市司法局 《隔离》
中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 《突发事件》
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机关 《民声》
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 《妈妈的周末》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照相》
财政部驻上海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七一热线》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巨轮上的“地下党”》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 《高丽参》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 《同桌的你》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 《甄别》
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 《信念》
中共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 《浦江情》
中共上海市综合工作委员会 《月照微澜》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华东监管局 《特殊的家书》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编辑部的故事》
二、评委奖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干事与院士》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 《雨中情》
上海市公安局 《缘是一家人》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爸爸妈妈在蓝天》
上海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为了谁》

[大事记]

                                     小品创作展演活动大事记
2月13日      市级机关系统小品展演活动工作落实会。
2月15日     《市级机关系统小品展演活动实施计划》草案。
2月21-22日  市级机关系统公务员小品创作培训。
2月22日     学院召开市级机关系统公务员小品创作片长会议。
2月28日     学院召开小品展演全体创作人员会议。
            院领导亲自带队分赴上海海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下生活。
3月1日      小品展演活动工作推进会。
3月6日      小品展演活动创作进展情况汇报会。
3月8日      小品展演活动创作片长会议。
3月9日      上午,各片片长汇报小品创作工作情况。
              下午,创作中心向市机关党委领导汇报小品创作情况。
3月11-12日   创作中心组织部分专家在庆余别墅审读剧本,提出修改意见。
3月13日-14日 小品展演活动剧本审定会,对每一个小品剧本进行审查,并提
             出意见。
3月16日     小品创作工作会议。
3月22日     小品创作工作促进会,落实下一步工作计划。
3月24日     小品创作工作会议。

3月29日     小品展演活动导演碰头会。
4月2日      小品展演活动编导工作交流会,落实转段工作。
4月7日      小品展演活动工作座谈会。
            第二台小品的剧本朗读会。
4月10日     小品台长和片长工作会。
4月14日     第四台小品剧本朗读会。
4月18日     小品初排汇报演出日程安排。
4月25日     第一、第六台小品初排汇报。
4月26日     第三、第五台小品初排汇报。
4月27日     第四台小品初排汇报。
4月29日     第二台小品初排汇报。
5月1-7日    小品剧本的修改调整提高,深入排练。
5月9日      各台台长会议。
5月11日     学院召开小品工作协调会。
5月14日     学院召开小品工作协调会。
5月15日     初排中未演的小品在茉莉花剧场汇报审查。
5月17日     小品剧务工作会议。
5月19-22日   六台小品走台。
5月26-27日   六台小品彩排。
5月28-29日   六台小品比赛。
6月20/22日   两台小品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