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等来明月清照锦绣山河,左联五烈士群像搬上舞台,原创话剧《前哨》举办剧本研读会

文汇 2020-9-2 记者:童薇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03浏览次数:2852

p2165115282.jpg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以左联五烈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日前举行了剧本研读会,引起学术界、评论界和戏剧界高度关注。

    该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对左联文学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他动用史学材料进行戏剧创作,两年之间仅剧本大纲就六易其稿,精心打磨完成了剧本,这使得《前哨》拥有了文献剧的厚度。

    在对剧本创作的评审中,专家认为,作品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带来了人物情感的真实与丰沛,此外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创新也是亮点,使得这部带有一定文献性质的话剧具备了浪漫和诗性的气质。专家们指出,《前哨》是迄今上海舞台不多见的、回望左联五烈士与左翼革命文学历史背景的重大红色题材创作,对于发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为革命献出热血与生命时,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都是30岁不到的文学青年。柔石小说《二月》、殷夫诗作《别了,哥哥》《我们》、胡也频短篇小说《圣徒》等左翼文学作品,同情民族的苦难,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

rdn_5449f33f42005.jpg

左联五烈士

    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信仰与选择、理解他们的无畏与牺牲?这个历史时空与当代生活、当代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用一部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来回应这些问题,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鸿生教授看来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如实展现革命者的风采,与革命史重构对话关系,剧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这是基于作者本身对左联文学史的熟稔,材料运用得具体、准确、扎实、到位。”

1.JPG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话剧《前哨》的创作给人一种生逢其时、带着使命感出生的时代性印记,”原来,身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黄昌勇还是隐藏多年的左翼文学研究专家,曾有合著《左联五烈士评传》等一系列传记叙事文学作品,但剧本创作尚属首次。黄昌勇透露,正是自己多年前开始的对这一题材的研究和积累,为此番创作打下了基础,加之在上戏工作十年来丰富的戏剧滋养,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构思选题视角。黄昌勇组建校内外一批年轻的创作团队,对剧本进行研发和孵化,召开过多场剧本孵化会,并带领组织创作团队进一步深入历史,参观、考察、采风。直至今年盛夏七月,在构思基本完善和统一的基础上,黄昌勇离开上海闭关写作,一气呵成完成剧本一稿、二稿。

p1762253680.jpg

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电影《早春二月》

    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认为,《前哨》值得期待的一大看点,就是剧作者凭借自己多年来对现代文学、尤其左联史的深细研究,从史实本身所发掘的戏剧性因素。“‘文献艺术剧’的概念将一举突破历史剧‘几分史实+几分虚构’的固化模式,在更高的艺术真实层面彻底打通纪实与虚构的壁垒。只有这样,戏剧舞台才能释放更加丰沛的艺术冲击力。”郜元宝说。

    《前哨》是一部重新发现、追寻和缅怀革命历史先烈的大型诗剧,要让今天走进剧场的观众尤其是“后浪”们从中汲取力量,就要突破传统的文献剧局限,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创新。作品巧妙地以“戏中戏”的三种交叉结构,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构成一种张力,以现实追溯历史,历史反照现实。“剧本叙事以精神求问为线索,跌宕多姿,剧中人物的表达在间离效果中追寻哲学思辩,加诸利用影像衬托叙事以及时空转换,凸显了良好的舞台视听效果,”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肖英说,“剧作含蓄内秀又直指人心,为表导演的二度创作奠定良好基础。”

火花如流电,

血泛如洪泉,

骨堆成了山,

肉腐成肥田。

未来子孙们的福荫之宅,

就筑在明月所清照的湖边。

呵!战!

剜心也不变!

砍首也不变!

只愿锦绣的山河,

还我锦绣的面!

    这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写于1925年7月8日夜的一首名为《战》的诗。“对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很轻薄地去看待,”王鸿生教授说,“我期待它未来的舞台呈现是深沉、壮阔的。”

    据悉,话剧《前哨》由上海戏剧学院、龙华烈士陵园共同出品,上戏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上戏校友和国内知名演员组成创制班底,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之作,该剧预计将于2021年4月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