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尘归尘》观后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30浏览次数:737

两把椅子;两盏灯;两个人。
这是《尘归尘》这个话剧的主要道具。也从道具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出简洁的戏剧,但它要表达的内容却又是意味深长的。就像戏剧最典型的方式——一桌二椅一样,用于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再是繁复的舞台设置,也不是动听的背景音乐,是台词本身,是剧本本身,是舞台调度本身,因此这是一出很彰显编剧、演员和导演实力的戏剧。
正因为道具和人物对白的简洁明了,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和质感。
在演出场地的选择上,导演也下了番功夫,观众席就是后台,观众坐在后台,等于和演员同在一个舞台上,拉开幕,地下才是真正的观众席,这样一来,也能够拉近观众与表演者直接的距离,从而能够通过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甚至是呼吸来进入特定的情境和心理状态。
首先,剧本来自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他也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从这个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善于在现实主义中找到人物内心或者潜意识内的东西,通过两人的对话表现出来。他善于用现实主义来呈现生活的荒诞,这种形式也能够使观众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投入到思考生活本身这一问题中去。
值得一说的是,此剧的表演非常的令人震撼。男女主人公是一对夫妻,他们通过只言片语,一问一答的方式,渐渐走入对方的心里。在这一过程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信任,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在倍受折磨和考验。就如同本剧的导演,古亦安老师说的那样:这是一部需要观众全身心地去融入和感受的作品,创造一个共同的气场,演员和观众同步呼吸。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都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信息,与自己产生共鸣。这也是这个作品的另一特色之一——多义性。在我看来,人与人的交流上升到某一种程度,就不再需要语言了。而我们大多时候说的话都是些日常琐事。那么人与人,与情人,与亲人,与各种各样与自己产生过任意一种感情的人,又应该怎样交流到内心里去呢?
思考,永远是一个话剧带给观众的最大收获。面对妻子的背叛,丈夫是选择用暴力威胁还是用爱来感动,这之间的距离其实只不过一念之差,结局却有可能大相径庭。夫妻争吵,本是最正常的家庭矛盾之一。但是透过争吵,我们会发现男人所固有的大男子主义,女人也有她心思,也有她对爱欲的需求,有她在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关于出轨,关于爱情,关于婚姻,人与人的不同,使我们对它们各持己见。在这一轮轮的你来我往,你争我吵中,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彼此伤害,那么感情究竟是什么?需要靠什么维持?
    就如同这出剧翻译过来的名字,尘归尘,土归土。我们从哪里来,就要回到哪里去。

(文:学生记者 徐缘缘   编辑: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