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节】题材的把握很重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31浏览次数:254

孙祖平老师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教授,作为《国家的孩子》编剧,拥有丰富的创作基础和经验。作为戏文系教授的他曾创作了不下十余部的话剧以及好几部电影剧本。因为《国家的孩子》一剧,我有机会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
和孙祖平老师聊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他给人的感觉就像他的创作一样,会在无声无息中攻破你心底的防线。作为为08蒙古班量身定做的大戏,孙祖平老师为了《国家的孩子》一剧投入了非常大的心血。在很早之前孙祖平老师对这个题材就有所耳闻,他自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当知道有机会来创作这部话剧的时候,他是非常兴奋的。这部话剧最开始的素材是由一个内蒙的作家提供的。她交给孙老师一本她写的纪实文学《国家的孩子》。里面是这位作家在内蒙挖掘到的原始素材,但孙老师并没有立即看这本书。“我天天看着它,想着它,但是不敢碰它。”孙老师本着对这个题材直觉上的反应——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题材,它甚至不需要提炼到“爱”的层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爱”最好的诠释。“因为知道这个题材有着非常珍贵的分量,因为它是直接关于生命的,关于人性的,关于人类大爱的。”所以孙老师选择了从外围突破——他收集了各种外界之前对这一题材的报道和文字,还观看了很多关于这个的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纪录片里就有后来话剧中“鸿雁”老师的原型。后来孙祖平老师还和原作者在一起讨论过这些故事,原作者也将自己所调查到的、知道的好故事细心地讲给孙祖平老师听,由孙祖平老师自己在这些故事中选择和汲取,将这些故事融合在一起。他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对这个题材的思考中。“这个话剧,我想了很长时间,比创作更多的时间。”他试图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琢磨吃透这个题材,事实证明最近呈现的剧本还是非常棒的。
整个剧本从最开始着手到最后呈现,花在考察上的时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和原作者一样,孙祖平老师专门在去年七月份去内蒙古大草原上和真正的“国家的孩子”还有他们的额吉、阿爸进行了交流。他没有选择正统的方式采访,而是选择了和他们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气息,想象着他们曾经的生活,并听他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验证他之前已经初步形成的构思和检验,并且用这些来丰富他们。“我的任务是把很多个国家的孩子,还有他们阿爸、额吉生活在一起的过程提炼成一个足够在舞台上呈现演出的故事。”在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故事和素材后,孙祖平老师才打开了放在自己案头半年多都没有敢开启的《国家的孩子》纪实书籍,并在八月份闭关四十多天来创作《国家的孩子》。在有了雄厚的基础和素材的基础上,孙祖平老师在创作中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在剧本最后呈现时,原作者也给孙祖平老师来短信祝贺,“剧本写得非常好,有好几个点我都感动得落泪了……”这一切的结果都证明,孙祖平老师原先为剧本奔波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剧本的初稿出来以后,龙俊杰老师负责了这部话剧的导演工作,“我对他导出来的话剧非常满意。”因为舞台呈现的需要,剧本上很多情节和故事是需要改动和删减的。龙俊杰老师通过自己熟练的经验对话剧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小改动,以此在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这部话剧。这是孙祖平和龙俊杰老师一起合作的第四部话剧,孙老师说当他看到在舞台上的《国家的孩子》时是非常满意和感动的。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这部话剧是由蒙古班的同学出演,这些从草原上长大的孩子对草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最为了解,是别人不能比的。马鞭进屋子后不是拿在手里的,而是塞在靴子里、牧民平时怎么吃奶酪、和孩子怎么相处说话……这些都是原来孙祖平老师创作里并没有提到的部分,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由他们自己思考和摸索后加上的。也帮助了整个话剧在舞台上的真实感。
在采访的最后,孙祖平老师开玩笑的说,这部戏也是他的孩子。从他的语言里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那份浓烈的爱意,以及他为之付出的一切。也正是因为他的用心认真和严谨,才有了我们最后所看到的这么精彩的演出。
(文:11戏文 陈牧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