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早晨7点,清冷的冬雨下了一夜,仍旧没有停歇的意思。而这个时候,上海戏剧学院大门外的大巴车上,已经聚齐了上戏30名同学,与此同行的还有一名文汇报记者。这辆大巴车即将开往这次采风活动的目的地——浙江淳安县下姜村。
在采风活动成行之前,同学们对此行目的地心怀疑惑,下姜村,这个对于我们都很陌生的村庄,到底有何采风意义?我们又能在此行中发现多少有趣的故事,有意义的素材?在可查询的少得可怜的资料中,我们得知,下姜村是习近平、张德江、赵洪祝三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让几位领导人在此驻足停留?带着诸多疑问,同学们踏上了为期三天的行程。
整整七个小时的车程,穿过了美丽的千岛湖,走了近三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终于到达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的地——枫树岭镇(下姜村在枫树岭辖区内)。两点半开始午饭,三点整,老师和同学们就与枫树岭镇的几位干部、农民企业家以及村民代表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从他们口中,同学们也许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土地流转,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内容有哪些,下姜村到底是什么样的村庄,那些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是在高校的大院里无法看到,也无法听到的。天色渐暗,山中气温略低,绵绵细雨仍旧不断。晚饭后,部分老师又不顾辛劳,去下姜村村委会与村三任支书及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一直到深夜才归。
第二天一早,全体师生一行三十余人又从枫树岭镇到下姜村,大约十来分钟的车程,当我们踏上这片村庄的土地,仅仅是这满眼的风景,就让人觉得不虚此行。豁然开朗的山坳里,宽阔的溪水沿着长长的埠头潺潺而流,烟雨蒙蒙的溪面上,鸭子欢快嬉戏,白墙黑瓦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片整齐的葡萄园昭示着村民们的勤劳,远处则是云雾缭绕的重峦叠嶂……下姜村,实则是一幅美丽的“山居图”。我们在这幅图景里行走,越过每户人家的台阶,看到了传了600多年的“十六条家规”。但稍稍遗憾的是,在一路前行中,除了老弱妇孺,还是较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下姜村历届的三任村支书,他们笑言曾经的下姜村是“茅草房、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的穷困村,虽然下姜村是三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但领导们并没有特别给于资金上的优待,更多的是方向性地指导,精神上的引领。不管是修桥修路,还是开荒种田,都是村干部带领着村民一分钱,一杯土,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而村干部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荣誉都是过眼云烟,他们建设的,是自己的家,是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的感情。在座谈会上,老书记讲了很多在建设村庄,带领村民们致富过程中的趣事,当有老师问他们,“假如现在你们有一千万,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老支书想了想说,“建个剧院吧!逢年过节,我们村里人都喜欢看戏,但是在外面演戏,演员和观众都太辛苦了,有个剧院就好了。”大家都笑了起来,是啊,生活好了,还有什么比精神层次的追求更让人觉得有意义呢。
在返回学校的路上,同学们都十分兴奋,一个个都在热烈讨论,相互交流感受。大家共同的感觉是,收获多多,不虚此行。有同学感慨说:“这样的采风活动,无论对专业素质的训练还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大有好处,要是每年能安排一二次,那该有多好啊!”
(文:丁烨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