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用维语音乐剧讲述16世纪王妃阿曼尼莎罕的故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7浏览次数:220

 
阿曼尼沙罕生于一个普通樵夫家庭,自幼聪慧,13岁便会吟诗奏曲。传说国王拉失德汗邂逅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姑娘,被她的才情打动,二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阿曼尼沙罕进入宫廷后,怀着对民间音乐的热爱,萌发了挖掘、整理各种木卡姆的想法。但是,她遭遇了各方势力的抵制,作为后盾,拉失德汗请来宫廷乐师喀迪尔汗等人协助她,最终完成《十二木卡姆》的整理。
在形式与内容上,阿曼尼沙罕剔除了以前宗教色彩浓厚的陈旧内容,继而吸纳了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精华,曲风随之变得清爽、高雅、动听,歌词与内容也更贴近民众的生活与真情实感。阿曼尼沙罕赋予了《十二木卡姆》新的活力,《十二木卡姆》也因此升华为全面反映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大型史诗。
34岁时,阿曼尼沙罕因难产去世。与她生活了二十年的拉失德汗,思妻成疾,两年后也随她而去,被埋葬在妻子的墓旁。这段爱情故事也随《十二木卡姆》的流传,为后人传诵。
有人说,在莎车,10个人中有8个人会唱木卡姆。现如今,《十二木卡姆》也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丝路明珠”之誉。
音乐剧《阿曼尼沙罕传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音乐语言重现了阿曼尼沙罕传奇的一生。
台上的维吾尔族演员均来自“新疆木卡姆故乡”莎车县,对白和歌词也都使用了维语。为了突出维语特色,主创人员都是先写汉语歌词,再翻译成维语,还要考虑押韵,最后才录制成舞台用音乐。
导演谢迪介绍,全剧音乐均为原创,一方面借鉴了传统木卡姆的音乐元素,同时又从现代人的视角,糅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
谢迪并不担心上海观众理解不了维语,他说 ,他们以前也制作过以汉语演唱的维吾尔族音乐剧,效果不是很好,味道也太正宗,“维语从听觉上更像英语,在音乐剧中听起来更好听,歌唱和舞蹈时也更能表达维吾尔族特色。”
配器和舞蹈上,《阿曼尼莎罕传奇》融入了新疆萨尔塔琴、传统维吾尔族舞,再现木卡姆场景时,则将当地乐器原样搬到了舞台上,完全尊重了木卡姆最规范的演绎法。
谢迪说,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结婚和劳动时都会唱。对维吾尔族人来说,木卡姆代表了一种乐观的精神,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唱的跳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能歌善舞,就是要把内心的热情,用歌舞表现出来。”(编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