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9周年纪念日,一部旨在传承焦裕禄精神、讴歌新兰考的话剧《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首演。5月14日到24日,《兰考》首轮演出十场,以今日崭新之兰考告慰为之奋斗一生的焦裕禄。
河南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2017年,兰考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彰显焦裕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由兰考县人民政府、上海戏剧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出品,兰考兰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与河南黄河艺术团联合演出的话剧《兰考》历时近一年筹划,沿着以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和电视剧、话剧、豫剧《焦裕禄》为代表的优秀文艺作品足迹,书写新时代兰考人民形象。
5月13日,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表示,看完《兰考》演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兰考》运用很多有新鲜感、代入感的表现手法,犹如一部大片,我会邀请更多同行来学习。”
话剧《兰考》围绕聂马庄两个家族三代人一个甲子展开,贯穿兰考古琴制作业的前世今生,既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和传承保护,也为连接兰考的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找到文化之根。剧中,上海知青、兰考老支书父女、古琴王等均有真实原型,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也融合多位模范村支书、模范第一书记的影子。全剧把象征兰考的泡桐树作为核心意象,围绕不同时期泡桐木的毁坏砍伐、恢复栽种和开发利用,折射出兰考发展理念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纠葛。
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兰考》编剧黄昌勇看来,脱贫攻坚不仅是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还应该保护乡愁、记忆、文化、非遗等精神内核。去年2月15日,黄昌勇在上海郊区闭关两周,写完剧本《兰考》最后一个字,“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北麓一个小村庄,在信阳读完大学后,才真正算是离开了熟悉的乡土,兰考与豫南在地貌和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同属中原文化圈这块沃土。我写的是兰考,却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积累投射进来,把自己在豫南乡村二十多年的生活调动起来。”
“在排演《兰考》的日日夜夜中,我始终被一股自然而浓郁、赤诚又质朴的情感所包裹,在这温暖的创作氛围中,在焦裕禄精神的笼罩下,面对着崭新的兰考,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生命,我内心感到无比踏实。我想邀请观众和我一起,回到乡土,去触摸这生机勃勃的大地。”导演马俊丰将民俗和叙事灵活融合,重视视觉审美和多样化艺术手法的拼接,实时影像与直播让观众眼前一亮,“《兰考》一半多演员都来自河南黄河艺术团,我感受到鲜活的创造力,内心掀起无数巨浪,巨浪涌向观众席,涌向观众心中。”
上海、上海戏剧学院与兰考、焦裕禄有不解之缘。2012年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电视剧《焦裕禄》,主演焦裕禄的就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洛勇。话剧《兰考》提到上海与兰考之间坐高铁只需四个半小时,兰考泡桐被上海民族乐器厂运用到乐器制作中。
《兰考》主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刘鹏说,“上海有梧桐树,兰考有泡桐树,兰考的城市风貌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作为80后,我对兰考泡桐树印象深刻,李雪健主演电影《焦裕禄》刻在我的心里。如今的兰考犹如干净漂亮的花园,到处生机勃勃,从5月1日到兰考后,我不断感受到这片土地对焦裕禄的爱,而《兰考》在新的时代、新的探索中发扬焦裕禄精神。”
2021年,兰考县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包括艺术人才培养、艺术作品创作以及剧院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事项。被称为“兰考班”的河南黄河艺术团学员班已学成结业。《兰考》焦裕禄扮演者祝青雷作为黄河艺术团演员,在上戏学习9个月,“上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兰考》围绕焦裕禄精神展开,我们把它作为献给兰考人民的精神史诗,向焦裕禄学习的答卷。”
从高铁站到剧场的路上,《兰考》造型设计总监徐家华被兰考景象吸引,“出租车司机说,原来这里被盐碱地、风沙包围,现在变成了花园。我从他的口中听到了幸福感,不只是物质脱贫,还有精神风貌提升。置身现场,让我们更有激情投入创作,打磨精品。”
话剧《兰考》集结上戏多位骨干教师和优秀校友,以舞台为平台,打造一张重量级的文化名片,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精品对城市形象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艺术党课,展示兰考创业史、脱贫史、奋斗史的生动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