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由文旅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文旅局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上,上戏发出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倡议书》,表明上戏将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全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参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建校78年以来,上海戏剧学院从未停止过学术上的不懈追求,经年的努力化作了沉甸甸的学术与艺术成果——上戏人在《中国戏剧学史稿》首次提出“戏剧学”概念,书写了“中国自己的戏剧学著作”;《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则致力于解答中国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上戏成立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以上海城市文化发展为立足点,进行城市文化数据指标的设计和数据库的建设……上海戏剧学院,正在用深刻笔触在这座城市留下专属的文化印记。
打开视野,拓宽艺术“朋友圈”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第十六届亚太戏剧院校联盟校长会议上当选为新一届联盟主席。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升中国“话语权”一向是上戏作为艺术院校的使命,学院多次参与国际文化组织总部入驻中国先行先试工作,2015年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类合作机构——国际戏剧协会总部从巴黎迁址上海,2022年继续推动国际戏剧协会上海代表处登记注册,为非政府国际合作组织在华运行进一步探索了管理模式,促成“国际舞蹈日”全球庆典活动三次在上海举办。
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为艺术与学术的交流奠定基础,上海揽蓄国际艺术界顶尖人才,特聘原美国电影学院院长扬·舒特、国际电影摄影师联合会主席基斯·范·奥斯特鲁姆等重量级专家担任全职教授,全方位搭建外国专家在沪融入中国文化平台和媒介。以国际导演大师班为例,已累计引进30多个国家80多位国际著名导演来华,范围覆盖世界五大洲。
“他们的藏语台词像音乐一样美好!”为了表演系首届西藏本科班,上戏特别为班级中的22名学生打造毕业大戏——汉藏双语版话剧《哈姆雷特》,开启了他们的艺术人生。这部作品与京剧《朱丽小姐》、木偶剧《小王子》、话剧《邬达克》、京剧《徐光启与利玛窦》等组成中外文化交流范例的原创剧目群,共同促进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美学在对外阐释和传播中获得认同。“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探索,将百年前自西方舶来的这一艺术样式注入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方式,也就是以中国的‘语汇’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彰显中国风尚与中国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形态与演剧形式。”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负责人卢昂教授表示。
五大优势助力上戏惊艳亮相
据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介绍,四条清晰的思路贯穿在上戏“三大体系”的构建中:一是聚焦五大学科方向,立足“三大体系”的中国特色戏剧学建设、中国编剧学学科体系构建与精品创制、扎根本土贯通中西的表导演理论与实践创新、数智演艺设计创新研究、服务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上海电影学派,把打造学科集群作为重中之重。依据“中国话语,科艺融合,国际影响,首创首发”的学科建设方针,立足新文科建设,服务国家和上海的文化发展战略。二是围绕学术平台建设,把科研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三是推进青年人才成长,把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四是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把制度改革作为激活科研活力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文化传承、艺术创作、戏剧译介、学术期刊是上海戏剧学院引以为傲的五大优势。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银白色烟花在空中形成的“迎客松”令人难忘;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亿位“数字火炬手”汇聚成跨江而来的“数字人”,不同于以往的火炬点火理念和方式令人眼前一亮,这些被定格的画面背后,有着众多上戏人的身影。
上戏把握每一个机会展示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在金砖国家戏剧节、阿尔巴尼亚国际木偶艺术节、比尔肯特国际大学生艺术节等多国艺术节和喀山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海时段”文艺演出中,京剧、木偶、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瑰宝频频亮相,以艺术传递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同时,一批作品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学生作品单元、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韩国首尔国际舞蹈大赛等国际重要节赛中斩获荣誉。
从舞台落回纸面,全英语期刊《Chinese Performing Arts》介绍京剧、昆曲、越剧、粤剧、黄梅戏等中国地方剧种,《戏剧艺术》(CSSCI来源刊)英文版、《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双语版,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反映中国艺术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当代戏剧外译工程”则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国际视野的中国当代代表性剧作“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