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出极具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原创木偶剧《玩偶修理铺》,在上戏端钧剧场上演。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2020级表演(木偶)专业学生以生动精湛的演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毕业答卷。
该剧围绕一位上海爷叔的玩偶修理铺,讲述了一对父子从隔阂到相互理解,以及患有阿茨海默症的外婆和外孙女之间的亲情,玩偶和小动物们用心陪伴的故事。它将中国传统木偶表演技巧与现代人、偶表演相结合,囊括杖头、提线、布袋、挑杆、光影、机械等当代国内外主要木偶表演样式,结合光影、音乐、舞蹈、多媒体等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一个个现实生活横截面,温暖日常,直抵内心。
以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木偶剧是此次毕业大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
剧中老人在缝补残缺的玩偶娃娃的同时,也在帮助它们的主人找寻那些失落的童年记忆,穿插其中的上海童谣令人倍感亲切。故事串起的那些动人瞬间,也再次印证了爱的力量——帮助他人亦是治愈自己。
“人们普遍认为,木偶剧更加适合小朋友观看,所以我们想做一个成年人和孩子都能看的剧,希望在让小孩喜欢的同时,也能让陪同他的家长有所感触,这就是做这个剧的初衷。”导演许倩表示,虽然现实主义题材,对于木偶剧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这是一次尝试,也是自己作为班主任兼木偶专业主课老师,带领毕业班学生守正创新的一次实践,希望达到以戏促教的目的,以原创剧目锻炼学生创作角色、表演角色的能力,展现当代木偶艺术接班人应有的模样,向大众传播木偶艺术的魅力。
守正创新“海派木偶”的未来发展之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郑国芳担任此次毕业大戏的艺术顾问,“这部戏有海派木偶的根基,同时也有创新的一面,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发木偶剧新创作,可以带动孩子和家长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关注。”
国家一级演员,导演黄鹤明也受邀担任艺术顾问,在台词和表演节奏上手把手辅导,在他看来,现在的学生接受程度高,一点就通,但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木偶艺术的感染力,才有传承创新的可能。这一次创作演出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演练。
事实上,该剧除了剧目内容的创新,在舞美设计及木偶制作上也大胆创新,故事主人公首次使用双人穿戴大偶作为创新木偶表演形式。适度夸张的双人穿戴大偶对演员操控木偶的协调性、准确性有极高的要求,舞台表现力极强。整场戏最吸睛的当属斑点狗“多乐”,其造型设计新颖灵动,在三位演员的灵活操控下,栩栩如生,现场大小观众给了它最热烈的回应。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制作教师于洋,是本次毕业大戏的木偶造型设计。他说,“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服务剧本、服务导演,所有的形象和尺寸,包括操作功能,都要求与导演的构思契合。导演需要一个非常结实的东西,要让演员将更多的精力发挥在操纵的细节上,因此我们就需要找到更轻更坚固的材料去处理那些机关设计。”
探索一条凸显海派文化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
木偶剧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热门剧目,但中国木偶剧人才的培养,一度面临人才紧缺的情况。
作为中国首个成立木偶专业本科班,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表演(木偶)专业成立于2004年,今年正好是第20年,二十年来,为专业院团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木偶表演人才,为木偶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每年都会上演一部毕业大戏,但不同于以往,今年是融合了海派木偶的技艺的原创木偶剧”,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主任、《玩偶修理铺》制作人殷无为认为,“该剧将传统木偶和现代都市感的上海文化结合得非常好,也希冀以此继续探索出一条凸显海派文化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
据悉,该剧获得了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题材选题孵化项目,以及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紧缺人才培养项目的扶持,在上海戏剧学院海派木偶皮影艺术创新团队、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等的支持下,将不断打造成为未来木偶专业学生的保留剧目。(供稿:戏曲学院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