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戏剧教育研讨会召开。本届研讨会主题为“戏剧教育与传统文化”。
此次研讨会由上戏戏剧文学系、综合艺术教研基地承办,并得到国际戏剧协会的支持。来自全国相关高校的专家,各地中小学校长,戏剧教育从业者参与了研讨。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这一文件的出台,为上戏戏剧教育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此次研讨会,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
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沈亮教授,引导观众一同回忆每个人的“戏剧初体验”。伴随着互动,研讨会的帷幕也随之拉开。
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戏戏剧教育专业建设情况,指出围绕“戏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主题,美育教育将更加贴近实际,更具生命力,更有利于中国特色戏剧教育体系的构建。
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演剧就是演人生”,戏剧教育对于人生生涯与成长有重要意义。如何让在国家课标中的“戏剧”成为鲜活的戏剧课堂,弥补专业研究者和戏剧教育实践者之间的鸿沟,需要“道”与“法”的研究和实践。他还指出,用古诗作剧,需要将古诗“再创造”,使其“一生二,二生三”。
古诗音乐剧《向天歌》在会上进行了展演,这是最新教育示范剧——古诗剧的集中示范。《向天歌》用一个科幻的情境串起了15个古诗剧,用古诗向外星人展现地球文明。该作品将《咏鹅》《游子吟》《静夜思》等古诗发展为几分钟的微型剧,把诗中隐含的叙事成分放大,创作出含有至少两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以及有一定冲突情节的剧本,有的还汲取了古诗中展现的两难问题,刺激观众思考。古诗剧在语言上保持韵文特色,配上音乐、舞蹈,布景因地制宜,适应各种条件的舞台空间和戏剧课堂。
演出结束后,孙惠柱教授主持了点评环节。陈军教授点评道,含蓄、充满意象的古诗通过古诗剧的形式演绎,挖掘了传统文化文字的韵味,配以载歌载舞的表演,为戏剧教育提供了新的范本。苏忱教授就古诗剧在戏剧课堂教学的时长提出建议,指出古诗剧中多个议题的讨论如何促进价值引导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许昳婷认为古诗剧具有叙述性、可复制性、再创造性,不仅面向学生,对家长也有教育意义。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安科尼认为,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剧作家都以诗文作剧,从中国古典诗文中汲取精华作成戏剧,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形式。古诗剧取材于青少年耳熟能详的故事,青少年能够在扮演中打开心灵,爱上戏剧;古诗音乐剧的演出基于对古诗的理解,载歌载舞,充满韵律,令人赏心悦目。
研讨会的分议题之一“教育示范剧的改进与推广”,由戏文系副主任李世涛主持。该环节首先呈现了两个基于同一首古诗的短剧,即分别由上师大、上戏研究生演绎的《真假江雪》,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专业学生演绎的《寻找蓑笠翁》。随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杨倔鳗就《教育示范剧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享,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海云交流了《教育示范剧课程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潍坊歌尔学校戏剧教师任彦臻分享了《普及型戏剧在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历交流了戏剧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的关系。
分议题之二“上海市初中《艺术·戏剧(含戏曲)》课程教学研讨”,由沈亮教授主持,邀请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艺术教研员顾颖,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副校长张欣凌,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校长陈丽萍,上海市历城中学校长李娟,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艺术分管领导司欢欢作为研讨嘉宾,共同就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艺术·戏剧(含戏曲)》课程开展情况、初步成效、教学经验和未来展望等话题开展讨论,现场观众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进行提问和交流,共话戏剧课程的优化、改进和推广。
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戏剧教育研讨会对于戏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讨论,仍在余音缭绕。期待在戏剧从业者们经年累月的辛勤播种与培育之下,这一论题产生更多新的实践,积累新的经验。(供稿:上戏综合艺术教研基地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