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院长在上海戏剧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6-22浏览次数:10

选择坚强 相信未来

——在上海戏剧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黄昌勇

2024621

亲爱的2024届毕业生们、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上午好!

今天是夏至,这一天有一年中最长的白昼,也预示着大地和万物进入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上海戏剧学院又一批学子的毕业盛典。

今年全校共有751人毕业,本科毕业生47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为252人(其中MA55人、MFA197人),博士研究生毕业生22人。我首先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完成学业,开启下一站人生旅程。我也代表学校感谢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当教师的光荣和幸福,就在于他们每年都能在这里看到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走向新的征途。

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很不容易,无论是三年、四年、还是七年,我们遇上世界性的疫情大暴发,又遇上世界性的人工智能大时代。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我欣慰于我们这一届同学在时代大潮中承受住了更多的压力,经受了更多的磨砺,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选择,也有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这一届毕业生值得我们骄傲,他们勇立潮头、奋力拼搏、摘金夺银,为人生书写画卷,为学校争光添彩。电影学院毕业生何欣媛、刘知铨、何奕萱创作的毕业作品《游泳的好日子》入围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短片主竞赛单元;表演系袁普煦同学突出重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系唐韵琪同学以总分第一名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戏曲学院京剧专业有15位同学进入上海京剧院等专业院团;戏文系、创意学院近三分之一毕业生去海外高校深造。舞蹈学院的鲁玉涵入学时成绩倒数,她发奋图强,成为舞蹈学院的学霸,年年保持绩点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这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学,不断在国内外舞蹈比赛中获奖,第二课堂学分在全校20级本科生中排名第一!

每年的毕业典礼,我都要表扬一批毕业生,讲一些毕业生励志的故事,不是他们做的比大家更优秀,而是我觉得他们往往都有前瞻的眼光、良好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环境的发现分析能力,在别人苦于就业压力时,他们早已确认好人生的下一个驿站。

刚才我讲了创意学院和戏文系毕业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去海外深造的同学比较多。戏文系有20多位毕业生同学出国留学,而且大多数选择了海外名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夏静远同学,被多所海外名校录取,她最后选择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令人吃惊的是,她即将就读的专业是计算机!她告诉我们,在上戏她选修了创意学院朱云老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到英国利兹大学交流时也选修计算机课。她敏锐地意识到,艺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如果我们在技术上没有突破,最终也只能跟随。这些观察是深刻的,艺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是上戏未来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但是如果我们不从技术上进行支撑和协同,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很难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冯佳奇同学,拿到了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她选择了波士顿一家精英学校——巴布森商学院。那里当然没有播音主持专业了,她未来要修读的是“创业学”。还记得,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冯佳奇同学代表新生在这里宣誓的情景,一转眼,她将漂洋过海,开始新的求学之路。

类似这样跨专业而且跨到理工科的同学还不是个别现象,电影学院的王嘉麟同学考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究生,也很令人惊奇。可以发现,他们都有规划,善于思考;有主见,精于分析;有目标,敢于执行。

上戏是一个平台,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已经形成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有时一门选修课、一次讲座,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选择。今后,我们在跨专业跨学科协同上还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当然,我希望那些选择跨专业的同学不要忘记青春时代艺术专业的滋养,也许可以预测,多年后这批跨专业的同学会在艺术领域里有让我们惊喜的成就。

我在上戏院长的任上,这是第8个年头了,时间如白驹过隙,真的很快。一年中有很多次发言、讲话、致辞,可我最看重、压力也最大的就只有两次:一次是开学典礼,一次就是毕业典礼。我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哪怕压力巨大,面对写不出写不好的可能性,还是要逼迫自己亲自写。有不少人问过我为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只想对同学们讲自己思考过的、相信的话。

其实,每次讲稿也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学工部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开了几次座谈会,我试图为这一届毕业生“画像”,想在毕业典礼上讲一些对大家或许有些用处的话。

学工部发放毕业生问卷,有108位同学参与。我注意到,大家对我今天的发言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总体上,他们希望我讲的三个关键词,依次是:就业、未来和担当。

今天,我试图就做一篇命题作文。

先说说“就业”。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的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一些素质优秀、能力出众、成果突出的同学还没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这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我有些忧虑。不过问卷的结果又让我减轻了一些压力,问卷中有这样一个设问:“对目前就业形势的感受是什么?”108位同学中有74人选择了“目前有一定压力,但是未来总体向好”。看得出,同学们在就业这一问题上是理性的,虽然有压力、有焦虑,甚至有失望和迷惘,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前路上的曙光和希望。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上戏的毕业生不缺一般的就业岗位,缺的是怎样找到契合理想人生最好的发展机会。上戏的戏剧与影视学在“软科”排名中已经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我们的本科专业有4个排名全国第一,大部分本科专业是国家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当说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我们坚持的还是精英教育。有机构经常宣布社会不需要某某专业,其实,不管你选择修读什么专业,只要足够优秀,就不会缺少施展的舞台,就能够脱颖而出。我们一直关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在我看来,上戏学子要做的,应该是更有理想、更加面向未来的事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我们要做的就是取法乎上,而且要坚定地得乎其上。

好的就业不是简单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怎样做好简历、怎么应对面试、怎样做好PPT、怎样做好路演等等这样一些表面的文章,而是我们一开始,要把实力、硬核放在第一位来思考,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且有为达成这一目标付出的切实行动。

不少留学、升学同学或许与回避就业有关,但能看到,大多数同学是有人生更宏大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相信在未来,他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就业”。

就业,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对个别同学来说甚至是解决生存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那段关于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名言,其实,在求生存和温饱的过程中,同时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才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我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如果没有满意的就业,且还不那么面对生存和温饱的问题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创业。与其艰难地去就业,还不如放手一搏去创业。就业是把自己放到一个现存的位置上,没有了任何悬念;创业则是从零开始,挑战和艰难不言而喻,但也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和更有魅力的景象。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上海市,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对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表演系研究生杨上又同学的创业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她说,在上戏四年表演系本科学习让她知道了“戏剧是什么”;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她明白了“戏剧能做什么”,当她明白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演员的时候,她找到戏剧应用的方式,她认为要创业,必须找到自己的热爱和社会需求的平衡点。她用成功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创业是一个思维问题,只思考不行动,创业永远只能是写在纸上。

杨上又同学的戏剧品牌“上场戏剧”已经在社会上小有名气,在学校和黄浦区有关创业机构的辅导支持下,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我在这里为她做一个广告,希望她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社会发展迅疾,科技日新月异。在当下,过于追求稳定已经不可能,尤其是对艺术领域,作为个性化的创意行业,传统就业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创业的大门早已打开,这里是一片沃土,我们大有可为。

不论选择现实,还是追求理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和成功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更希望大家多朝理想这一边靠一靠,因为这是上戏的特质和色彩,也是艺术的根本。

关于“未来”,其实就是一个理想问题。

就业与未来,姑且看成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一个立足于沉稳的大地,一个放眼辽远的天空,人生其实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犹疑,有时现实多一些,有时理想多一点,有时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有时又勇敢地与现实搏斗。

艺术是有超越性的,大艺术家有时是超功利的、超现实的,没有一些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没有一些超现实的勇气,过多的妥协可能只能离艺术越来越远。

今年415日这一天,上戏应该为之骄傲。这一天上戏校友蔡国强应邀在全球TED庆祝40周年大会做压轴演讲,这次演讲汇聚了全球70多位世界顶尖思想家、企业家、科学家和艺术家,TED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这样介绍蔡国强:“今晚的压轴演讲绝不同于TED以往任何尝试。让我们欢迎当今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艺术家之一——蔡国强”。

蔡国强2017年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开发了人工智能模型AI CAI,他说:AI的未知和不可控,确实让人不安,但在今天,当代艺术虚弱保守,我期待AI能帮我解放创造力,实现一些超越人类认知的维度。这次演讲他使用AI将他中文发言的英文同声翻译实时转化为他本人的声音,实现他首次“英文演讲”,这也成为TED史上首次以AI技术模仿演讲者声音的跨语种同声翻译。

我注意到蔡国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他说自己从小就想成为艺术家,但又像他爱画画的父亲一样谨慎胆小。他说:“做人可以这样,做艺术不行”,其实讲的就是要有面向未来和创新创造的勇气。

明年是上戏建校80周年,20年后是100周年,到那个时候,诸位都应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学工部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建校100年,你想做哪一件有意义的事?有一位同学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来学校开个讲座。我倒希望他像校友蔡国强一样能够到类似TED这样的世界级平台开讲。

我知道有些同学还没就业,有些同学还在迷茫、犹疑甚至苦闷,深层次上讲都应该是不愿妥协,这与艺术的精神是一致的。

选择了艺术就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就是要不妥协、不盲从,就是创新和创造,就是要敢于做梦造梦。一句话,就是要胸怀未来,相信未来。

有位同学在问卷上回答“想听院长毕业典礼讲些什么”这个问题时,说“院长说啥我们听啥”。我理解是表面上没有立场,随遇而安,实际上是寄予厚望。

接下来我就想谈一谈第三个关键词:“担当”。我很欣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担当”这一关键词。昨天毕业晚会上不少同学都祝愿大家暴富、发财,其实文雅一点表述,就是“创造财富”。

什么是担当,或者什么是艺术的担当,艺术家的担当,我的理解,就是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社会成就他人,就是你的成功与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奉献血脉相牵,你的美好生活里要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爱。

上戏历史上的621日,有一件事值得记取,2007621日,中央电视台录制“2007毕业歌——上海戏剧学院专场”。每年的毕业典礼,我们都要唱三首由同一位词作者作词的歌曲,就是上戏的校歌、毕业歌和国歌。这位曾经任教于上戏的戏剧大家,就是田汉先生。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等一会,我们就会唱响这首旋律激昂的歌曲,“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歌曲的主题正应对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训。位卑未敢忘忧国,上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在自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艰难生活中,还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作为当代青年,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理当责无旁贷!

我们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个人的发展只有与社会、民族、国家、人类的贡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生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去年我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系列采访实录,有一本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后来说:上世纪60年代末,他不到十六岁,从北京来到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当农民,老百姓生活很困苦,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他就想,今后有机会要从政,要改变这种状况。后来,有人问总书记,一生追求什么,要什么?他回答是:我觉得就是要一种充实,要自己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情。在艰难时期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朴实而又伟大。

担当,并不是说都要成名成家,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关键处就在于初心出发点和价值取向。

人生有许多变与不变,外部世界变动不居,社会发展、经济衰退、大国博弈、科技革命不一而足,但不变的是初心不变的是使命,不变的是任何结果都是以付出为前提,所有收获都得有耕耘做准备。人生的每一个惊喜都是建立在你每一天的点滴积累和长期的坚持。

有同学问:如何摆脱虚无,怎样寻找意义?其实这是每一个人都遇到的难题。我们都有空虚、无聊甚至孤独的时候,这时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刷朋友圈、刷短视频,但结果往往更加无助,这几乎是一种无价值的消耗,也是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的茫然生活、得过且过的日子。

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感谢2020年以来我们经历的那些考验。也许是巧合,这一年我开始计划中的剧本创作实验,于是有了我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前哨》2021年春天在上戏实验剧院上演,从此,我坚持利用寒暑假,每年创作一部作品;2022年,驻守华山路校园的80天,我养成了规律的作息、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至今每天坚持,风雨无阻。制定一个个小目标,甚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制定一个锻炼计划,走出圈层,面向世界,我们的虚无就会少一些,生活就会充实而富有意义。

昨天毕业晚会上,我指导的研究生刘京同学得到“终极大奖”——奖品是校友游本昌的亲笔签名。比签名更有意义的,是老校友对大家的寄语:“乐观地走向生活,勇敢地面对任何不顺”。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年时代应该有一段浪漫主义的人生。

同学们,不要迟疑,不要迷茫,不要抱怨,我们还有大把的青春,人生从来没有晚到,从现在开始,反抗焦虑,选择坚强,认真地审视自己,不管现在的起点如何,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付诸每一天的行动!

相信未来:坚持下去,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