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表演《拾玉镯》。 诸葛漪 摄
(1/1)
本报记者 诸葛漪
第十四届“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结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国学生经过近一个月学习,登台表演《赵氏孤儿》《拾玉镯》《梨花颂》等。台上演员眉飞色舞,尽情展现,台下老师时而卡着锣鼓点打节拍,时而从观众席“跳”起,手舞足蹈做示范。
由上海市教委资助的“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自2011年起已在上戏举办十三期。2024年暑期课程招收逾30名外国学生,分别来自瑞士、匈牙利、北马其顿共和国、俄罗斯、黑山、法国、巴西、哥伦比亚、土耳其、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伊朗、新西兰、英国等17个国家。他们中,有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有完全不懂中文、首次来华的体验者。与时下热门的144小时过境免签特种兵旅行不一样,这群外国学生在上海深度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上海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都市魅力。
“最开始的水袖,有些像舞蹈,我们还演唱了《梨花颂》《穆桂英挂帅》,表演了《拾玉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科生Daria Oganesova去年在《汉语桥》节目中演绎古风流行歌曲《赤伶》,因此喜欢上戏腔。Daria Oganesova专业研究中国历史,但体验戏曲还是第一次。
来自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的Kayla Grace Hamilton-Dick和同学们对中国的认识,完全来自此次上海行。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学生交换项目。Kayla坦言:“中国戏曲复杂深奥,要做好动作不容易,我们认真模仿,课后复习。”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说戏曲太难了,到汇报演出时,却没有一个学生想坐在观众席上。30多个学生的汇报演出足足有15个节目。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乐声中表演旦角水袖,在铿锵的锣鼓点中展示武将“起霸”动作,每个学生都想上台——《拾玉镯》分为三组登台,《赵氏孤儿》更有六组之多。
暑期课程偶有放松之时,上戏国际交流中心组织大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在剪裁好的香囊布料上学习穿针引线,再装入艾草、泽兰、石菖蒲,学生们惊讶于香囊扑鼻的香气。上戏木偶剧《变色龙》也让外国学生大开眼界。Daria Oganesova来自契诃夫的故乡,“对我来说,通过东方文化的棱镜感知俄罗斯戏剧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经历。”
第十四届“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结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国学生经过近一个月学习,登台表演《赵氏孤儿》《拾玉镯》《梨花颂》等。台上演员眉飞色舞,尽情展现,台下老师时而卡着锣鼓点打节拍,时而从观众席“跳”起,手舞足蹈做示范。
由上海市教委资助的“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自2011年起已在上戏举办十三期。2024年暑期课程招收逾30名外国学生,分别来自瑞士、匈牙利、北马其顿共和国、俄罗斯、黑山、法国、巴西、哥伦比亚、土耳其、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伊朗、新西兰、英国等17个国家。他们中,有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有完全不懂中文、首次来华的体验者。与时下热门的144小时过境免签特种兵旅行不一样,这群外国学生在上海深度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上海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都市魅力。
“最开始的水袖,有些像舞蹈,我们还演唱了《梨花颂》《穆桂英挂帅》,表演了《拾玉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科生Daria Oganesova去年在《汉语桥》节目中演绎古风流行歌曲《赤伶》,因此喜欢上戏腔。Daria Oganesova专业研究中国历史,但体验戏曲还是第一次。
来自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的Kayla Grace Hamilton-Dick和同学们对中国的认识,完全来自此次上海行。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学生交换项目。Kayla坦言:“中国戏曲复杂深奥,要做好动作不容易,我们认真模仿,课后复习。”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说戏曲太难了,到汇报演出时,却没有一个学生想坐在观众席上。30多个学生的汇报演出足足有15个节目。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乐声中表演旦角水袖,在铿锵的锣鼓点中展示武将“起霸”动作,每个学生都想上台——《拾玉镯》分为三组登台,《赵氏孤儿》更有六组之多。
暑期课程偶有放松之时,上戏国际交流中心组织大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在剪裁好的香囊布料上学习穿针引线,再装入艾草、泽兰、石菖蒲,学生们惊讶于香囊扑鼻的香气。上戏木偶剧《变色龙》也让外国学生大开眼界。Daria Oganesova来自契诃夫的故乡,“对我来说,通过东方文化的棱镜感知俄罗斯戏剧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