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棻与青年剧作家面对面交流活动举行

发布者:苏迪发布时间:2024-09-25浏览次数:10

徐棻与青年剧作家面对面

2024919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图书馆一楼智慧教室举行了徐棻先生与青年剧作家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活动由李世涛老师主持。徐棻先生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是青年编剧学习过程中无法绕开的经典,“徐棻书屋”的建成也为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学、戏曲史论及当代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平台。

在交流中,徐棻先生表示自己曾在上海戏剧学院首次登上大学讲台,而这次对谈不同于讲台上的分享,更像是一次亲切的见面。她希望未来能不断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剧作家与剧评家,也期待看到他们的佳作。

随后,青年剧作家及在校学生向徐棻先生提出创作、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困惑。来自上海越剧院的青年编剧莫霞提出在时代变化之下如何保持创作追求不变的问题。徐棻先生强调,时代变化之下,个人的经历、感受与审美观等都不尽相同。尽管编剧技巧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但编剧的思想与艺术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编出好戏,还要回到生活中体悟。她鼓励青年编剧大量阅读、体验生活,将各种感悟消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再运用到创作中。

戏文系的郭晨子老师就徐棻先生从过往作品中整理汇编出折子戏之举提出问题。徐棻先生表示,折子戏是中国戏曲的一大财富,许多折子戏至今仍在舞台上活跃,极富生命力。折子戏往往是戏剧中最具张力、人物塑造最为饱满的部分,而今戏曲面临现代转型,需要让观众有听头、有看头、有想头,折子戏便是最好的选择。此外,折子戏能为参与演出的所有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培养戏曲行业人才。整理汇编折子戏,是效仿先贤的做法,留下最为精华的部分。

接下来,来自各年级各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纷纷向徐棻先生请教,就不同戏曲剧种创作、历史剧创作及跨文化改编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关于不同戏曲剧种的创作,徐棻先生以《田姐与庄周》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徐棻先生谈到,她想要打破二元化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现人物的丰富内心来表现人的复杂性,为戏曲注入新的血液。因此,她将重点放在女主人公田姐身上,充分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而到了《庄周试妻》,她更多是为演员写戏,让晋剧演员谢涛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将重点从田姐转向庄周,但剧作的思想内涵并没有改变。徐棻先生还分享到,自己走上编剧道路,离不开对于话剧、戏曲的热爱与频繁接触。她指出,青年编剧应多多了解学习戏曲与话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发现个中规律;在初期创作中可以多多借鉴、改编经典作品,并从中挖掘出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在历史剧创作方面,徐棻先生谈到,应敢于打破旧有惯例,找到表达的新角度。她以《辛亥潮》为例,分享了自己无场次纪事体话剧创作的经验。她还提到,戏曲与话剧不同形式的历史剧选材也不尽相同,二者皆有所长,亦有所短。因此,她大胆将话剧与戏曲结合,在话剧中引入戏曲的表现手法,以展现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徐棻先生表示,历史剧不仅是叙述过去,更要与当下发生联系;创作者也要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考。

关于跨文化改编的问题,徐棻先生以《欲海狂潮》为例,讲述了创作中的心路历程。徐棻先生谈到,《欲海狂潮》创作时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自己对于这段时期中人的欲望问题产生了许多困惑,于是想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戏曲的中国化则是在跨文化改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她强调,要通过形式的戏曲化、中国化与剧种化,把握改编的特点,使作品能呈现创作者的想法与思考,也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戏文系的钱珏老师向徐棻先生请教如何看待失败与成功的问题,徐棻先生首先指出,雅俗共赏是戏剧的最高境界。她认为,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在每个人心中也不尽相同,青年编剧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给自己的“失败”一些消化的时间,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自信与判断力,正确对待自己的作品。徐棻先生鼓励青年编剧不要害怕“失败”,戏剧本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大胆尝试,勇于突破。

最后,李世涛老师对徐棻先生的分享表示感谢,徐棻先生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此次对谈活动为在场师生在创作、研究及教学等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徐棻先生的个人品格魅力也深深感染到了在场的所有人。



(文/21级戏剧与影视文学  李若文  图/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