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宣传通讯》2024年9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敏老师署名文章《依托六大优势 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文章重点探讨了上海怎样发挥其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科研、社会治理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从而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文中指出:借助政治引领保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文化传承活化资源并延续文脉,以经济赋能推动文化进阶,依靠教育科研注入创新活力,凭借卓越治理营造优良环境,利用开放交融加强交流合作,以此提升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社会治理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优势显著。要依托这些优势,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路径。
政治引领确保上海文化建设方向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根基。要继续强化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在文化单位和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同时,发挥上海在文化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先行优势,制定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围绕城市精神品格,开展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经济赋能助推上海文化高质量进阶
上海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化程度高,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基础。要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依托上海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显著优势,推进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鼓励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文博等传统业态开拓“云游”“云展”“云演”等在线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研发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拓展文化产业融资途径。推进文化与旅游、商业、体育等领域深度融合,缔造更多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与新体验。
文化传承与资源活化延续上海城市文脉
上海拥有众多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博物馆和文化场馆,以及大批红色景点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要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建立全面普查机制,加大对濒危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守护好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能级,构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大联动格局。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融合,做到价值引领、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一体推进。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将上海本地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编写特色教材,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行展示教学。
教育科研为上海文化创新注入活力
上海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要深化理论研究,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雄厚的学术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成立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聚焦前沿文化现象和趋势,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形成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加强智库建设,整合资源建立文化创新领域的高端智库,吸引多领域专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及时了解全球文化创新动态,定期举办高水平智库论坛。推动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企业的紧密合作;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有潜力的项目;建立成果展示和交易中心,提高成果的市场曝光和转化效率。
卓越治理能力为上海文化发展营造优良环境
上海城市治理水平高,要利用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科学规划和布局各类文化场馆,确保广泛覆盖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文化设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依托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通过高效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保障,营造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环境,提升上海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开放交融让上海文化绽放光彩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是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展与各国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的合作,举办国际性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展示多样化的中国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魅力。推动文化贸易发展,增加对文化出口企业的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建立文化贸易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市场调研和版权交易服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合作,拓展新兴市场。打造国际性文化地标,规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区,集中展示上海的城市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场所的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本文为上海戏剧学院“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安宁 审核/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