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智慧教室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五位著名学者型表演艺术家、人艺“五虎将”冯远征、吴刚、丁志诚、王刚、高冬平走进上戏表演系课堂。五位艺术家不仅在话剧舞台上熠熠生辉,在影视领域更是享有盛誉,他们的到来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主持欢迎】
活动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肖英教授担任主持。肖教授在主持时提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凭借长期的艺术传承与实践,成功将现实主义戏剧再现美学与中国传统戏剧表现美学提炼融合,形成了其特有的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观念,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此外,肖英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出的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表演、深刻的主题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们的广泛赞誉与喜爱。
肖英教授主持
【发言致辞】
活动伊始,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谢书记表示,上海戏剧学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战略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特别是在产教融通部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续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典范和动力。谢书记强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艺术界的殿堂级院团,能够考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学生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上海戏剧学院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未来,上海戏剧学院将继续深化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谢巍书记致辞
接下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先生的精彩致辞。他深情地表示,此次重返位于上海的“家”,与众多老友同仁重逢,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幸福之情。冯院长强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直致力于追求艺术上的卓越,将其打造成一流水平剧院是不变的愿景与目标。他特别感谢上海戏剧学院长期以来为剧院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表演人才,上戏表演系毕业生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表现突出,这充分证明了上海戏剧学院在表演教学方面的卓越成效。冯院长还寄语在场的师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自我鞭策,设定高标准,他坚信,只要大家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中国文艺的未来必将更加夺目。
冯远征院长致辞
【专业对谈】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五位艺术家与上戏表演系的师生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互动,分享了各自的艺术人生、创作心得及表演思考。肖英教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与五位行业艺术家进行了专业对谈。
对谈中,针对肖英教授提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演员的选择标准及对青年演员的要求”这一问题,冯远征老师给出了简洁明了的回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选拔标准十分注重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冯远征老师强调,表演四大基础——表演、台词、形体、声音,在大学四年里仅仅获得合格证是远远不够的,打好基本功是大学期间至关重要的任务,也是所有表演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青年演员会有严苛的年度考核,以确保他们不断精进基本功,为未来的演艺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肖英教授主持专业对谈环节
此外,在谈及“表演系学生如何规划职业发展以及行业变化对演员的影响”时,冯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其次,要高度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包括肢体语言、舞台表现力等方面。同时,演员需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平日里要多交流、多思考、多实践。此外,演员还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学会用眼睛去捕捉生活的点滴,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针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怎样培养演员”这一问题,冯老师表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除了每天早上各一个小时的形体和声音台词课之外,还会学习毯子功、民族民间舞、曲艺发声、京韵大鼓、昆曲等多种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大量的片段训练和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都能够让年轻演员们不断成长。
冯远征老师专业对谈
吴刚老师在探讨“话剧演员经历对影视表演产生的深远影响”时,以其影视作品《潜伏》中的“陆桥山”角色为例进行了剖析。他指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辈老师们历来注重言传身教,演戏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演员在台下就养成了敏锐的观察生活能力,储备了丰富的信息。《潜伏》中的“陆桥山”这一角色,就很好地融入了自身以往观察生活后的深刻思考,成为话剧演员过程中的习惯与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员应当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表演艺术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吴刚老师专业对谈
丁志诚老师在分享“如何在保证台词音量的同时保持表演松弛”时提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流传着一句话:“痛饮生活的满杯”,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深刻体会,演员们根据所见所思所悟,呈现出具有张力的表演。台词除了要具备呈现的张力之外,技术是否过关,决定了表演是否松弛。
丁老师在回答“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丁老师指出,舞台剧和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舞台表演需要外放,影视表演相对细腻。在学习阶段,我们要积累“繁”,在实践阶段,则需提炼“简”,表演要科学的学会“化繁为简”。
丁志诚老师专业对谈
王刚老师在阐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时,以《哗变》中的陪审员角色为例,他表示,尽管在整部剧中没有一句台词,但配角们配合的细节却异常丰富。任何角色都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支撑起来的,而是需要整个集体的共同创造与默契配合。配角与主角之间的配合同样关键。因此,从一开始建立起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谈及“如何培养台词方面的能力”时,王老师强调,演员在排练期间读剧本时,就应该把声音完全放开,而不是为了保存体力而有所保留,当音量没有成为习惯,仅仅等待正式演出的那几场是发挥不出来的。演员还要克服方言语音等细节问题,部分学生因地域差异,在毕业后仍会归韵不准确,他提醒学生们,需要在平时就加以注意,并通过勤学苦练来加以改进。
王老师在交流时,还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三要素分享给现场师生: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员只有依靠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内心体验才能够贴近并塑造出足够立体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王刚老师专业对谈
在探讨“如何塑造不同角色的性格化特征”时,高冬平老师表示,演员应当从自我出发,寻找角色的性格化特征,将自身的个性和角色相融合,同时准确地呈现出人物关系,整体的表演就会流畅自然。高老师特别提醒,在表演过程中要警惕类型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倾向,无论什么角色,都应该被“琢磨透”,让角色的行动成为演员的下意识反应,这样表演才会显得流畅而自然。他观察到,年轻演员有时会因为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在表演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角色,而忽略了与对手戏演员的交流和互动。当表演缺乏交流时,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最后,高老师鼓励同学们多多实践,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高冬平老师专业对谈
在后续的互动时间里,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包括如何理解角色、如何建立起与角色内心世界的连接等。通过现场的提问与交流,表演系学子与现场的艺术家老师们探讨了目前在学业上遇到的困惑与瓶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老师们更是将其以往经验倾囊相授,为现场同学们答疑解惑。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辈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表演系学生踊跃提问
本次活动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们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也为产教融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涌现出来,为中国表演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戏剧学院相关部门及院系领导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文: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图:刘佳奇、张合理
编辑:张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