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冰主讲“迈向卓越——当代戏剧创作名家讲坛”第二讲

发布者:苏迪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1


《当代中国戏剧批评史》中有这样一段评述:“孟冰是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创作上不时会有奇思异想,鼓捣出一些风格或热烈或抒情或冷峻或怪异的剧本来,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孟冰又是位富有强烈使命感的剧作家,他供职军中,经常会被政治任务压身,处理好题材决定与独特风格的关系,就成为他永远探讨的课题。”



2025年3月28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迈向卓越——当代戏剧创作名家讲坛”第二讲,邀请上海戏剧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著名剧作家孟冰教授主讲。他以“写作的心得”为主题,用真诚而质朴、风趣而动人的讲述方式,引领大家走入独属于他的艺术世界。

讲座伊始,孟冰老师着重强调了编剧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对待戏剧的态度。他在上戏举办的编剧工作坊中,年复一年地指导学生时,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何学习戏剧为此,他分享了自己学习编剧的过程中或艰难或有趣的故事。例如,在胡可的指导下如何跨入编剧的门槛,以及在采访士兵时,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在裤兜里偷偷记录采访笔记的趣事;他还讲述了魏敏先生的伯乐之恩,在他差点离开戏剧行业时,通过立下军令状争取到了证明自己的宝贵机会。孟冰老师指出,在重重困难面前,只有以一种无怨无悔、痴心不改的态度去学习和面对戏剧,才算真正做好了准备,这同样是他对待戏剧的态度,他自称为“打不死的吴清华”在创作中,只要还有一丝“生机”,就一定要朝着目标,怀揣着追求自由的渴望,开辟一条光明之路。正是这份信念,让孟冰老师坚持不懈地创作出了《红白喜事》,即使在之后连续有十部戏被“毙掉”也没有放弃,而他创作的第十一部作品《郝家村的故事》获得许多个全军一等奖。

孟冰老师特别强调了戏剧创作的起点——采访。他传授了编剧在采访(采风)过程中提取生活素材的技巧,并提出两个很重要的把握:其一,采访人物是否能走进剧作家的内心,能否精准地把握原型人物的语言及角色状态。其二,如何在采访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他以自己曾经采访的两个人物为例,讲述自己如何通过观察人物状态,体察人物心理,找到采访的突破口,将五分钟的“被动采访”化为一两个小时的“主动交流”。

延续这个话题,孟冰老师阐述了如何将日常生活素材转化为戏剧剧本——这也是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他指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逻辑也会随之变化。若以生活为起点,剧作家进行的是感性创作。孟冰老师在创作《黄土谣》时,从报纸上获得灵感,并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原型人物的情感和湘西环境。地域文化和人物行为逻辑对创作有决定性影响,方言是表达的核心。为了适应观众,他将故事背景设在“走西口”的黄土高坡,使人物方言和行为逻辑更易理解。这种背景转换不仅改变了故事的地理环境,还深化了人物性格和命运,为故事增添了新的文化魅力。从概念出发的创作,则是理性的。孟冰老师通过《红白喜事》《郝家村的故事》《桃花谣》等作品的创作案例,详细说明了这些“任务剧”是如何深入挖掘生活和社会环境,激发内在的灵感与积累,找到创作的切入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理顺主题、塑造人物、设计情节、注入情感、确立基调,最终创作出一部部“美丽动人”的佳作。

孟冰老师还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两部经典作品为例,分享了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的经验和规律。这也是当前编剧经常面临的情形。他将几个关键的戏剧片段与小说原文进行了对比,生动地阐释了如何将小说中叙述性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转化为动作的、戏剧的、现场的。编剧应当在真正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感情理解了以后,化在舞台的手段、舞台的时空的观念上。就像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强调的那样,了解吃透并自如地运用舞台时空,体味它的无上魅力,戏剧一定会好看,因为编剧提供了戏剧人物“存在”的巨大的空间。

最后,孟冰老师以戏剧空间的影响力为中心,发表了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总结陈词。戏剧的魅力,源自剧场独有的环境、特定的表演场合,以及现场观众共同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在这里,观众的集体情感与剧场空间产生互动,若能与之和谐融合,将对戏剧环境、戏剧文学以及戏剧所营造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戏剧人物的命运和现场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剧场这一特定环境中,空间所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个体在其他任何空间的想象与体验。它激发个体的联想,给予新的启示,化解在其他空间经历的痛苦、失望和美好。个体所经历的情感,在这一空间中得到了净化、洗礼、印证、召唤和指引。我们需要准备好坚韧的性格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去迎接它的光辉、召唤和神圣的启示。

两个小时的讲述,孟冰先生以四十年创作积淀,为当代戏剧人点亮一盏明灯——戏剧不仅是技巧的博弈,更是生命的修行。无怨无悔,方能在困境中破茧;如痴如醉,终将让舞台照见灵魂的光辉。戏剧永恒,创作不息。


END


文:丁之馨

审核:方军 沈亮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