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2021级表演(木偶)专业倾力打造的原创木偶剧《红孩儿》,作为该班的毕业大戏,近期圆满完成演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艺术盛宴。
这部取材自《西游记》中经典故事的创新木偶剧,不仅展现了学生们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匠心独运的舞台呈现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重点教学成果,木偶剧《红孩儿》全剧时长达82分钟,共塑造了31个风格迥异的木偶角色。最重的木偶有足足8斤,需要演员连续在场上举偶最长时间19分钟。这样高强度的表演要求,对年轻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的挑战。
他们举起的不仅是重量,更是对传统的敬畏。据悉,为了完美呈现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特效,团队尝试了多种材料和技术,最终创造出既安全又震撼的舞台效果。舞台采用多层次立体结构,将传统戏曲舞台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完美融合。背景投影与实体布景的虚实结合,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西游世界。
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木偶剧《红孩儿》特邀上海京剧院创作部主任,也是上戏校友的章楚吟担任编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传统故事中的红孩儿形象作了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赋予了这个角色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剧中红孩儿不再只是一个顽劣的妖童,而是一个在身份认同中挣扎的少年,他对孙悟空的崇拜、对自我价值的追寻,都引发了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
该剧将传统木偶戏与AI技术结合,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传承。全剧巧妙运用海派木偶的艺术形式,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数字科技、AI技术,结合现代艺术和跨界合作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以更直观、更吸引人的形式呈现。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了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
“在千年技艺中注入当代心跳,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饰演红孩儿的演员之一王智弘同学说道。四年来,同学们不仅系统学习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传统技艺,还积极探索木偶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可能。这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使同学们的表演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风采。
“他们证明了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固守旧章,而是在传统与时代的对话中生生不息。”该剧导演、21级表演(木偶)班班主任秦峰老师在谢幕致辞中说道。他特别提到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认为这种艺术为民的服务意识,正是当代艺术工作者最宝贵的品质。
艺术传承的新起点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该剧制作人之一亓季松老师介绍道,为了准备这场毕业大戏,学生们进行了高强度的排练。从木偶操控到台词情绪的表达,从舞台走位到团队配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尤其是剧中红孩儿与孙悟空的对决场景,演员们需要同时兼顾木偶操控、音乐配合和肢体表演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秦峰老师以《红孩儿》的“三重火焰”为喻,为学生们送上深情寄语:“第一重‘火’——烧去怯懦,炼出胆识。第二重‘火’——熔铸传统,淬取新生。第三重‘火’——温暖他人,照亮自己。”这番话语不仅是对学生们过去四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未来艺术人生的期许,此去山高路远,人生皆由自己“操控”。
木偶剧《红孩儿》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上海戏剧学院在木偶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木偶皮影紧缺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成果,这场演出展现了上戏在海派木偶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力。上戏将继续加大对传统表演艺术专业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木偶艺术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新路径,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了木偶艺术的无限可能。(供稿:戏曲学院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