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赋能青春远航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2



筑牢思想根基

赋能青春远航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

在2025届毕业生离校之际,“七一”前夕,根据校党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戏剧文学系党总支的指导下,戏剧文学系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对毕业生党员开展了离校前的集中教育,为大家送上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上好最后一门党课 

  扣紧进入社会的“第一粒扣子” 


“党总支书记+专业教授”强强联合讲党课,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此次戏文系开展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分别由戏文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成员刘明厚老师,戏文系党总支书记方军老师,带来两场生动的党课。



刘明厚教授主讲的《从追光者到创造光的人》,以“聚焦生命的意义和慎终追远的思考”“AI时代的拓展思维与文化使命”“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做一个创造光的人”等三大维度为框架,将戏剧艺术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她以具体戏剧作品为切入点,阐释生命价值的哲学内涵,呼吁毕业生党员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保持文化自觉,既要以开放思维拥抱AI技术,更要坚守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有质量、有思想和艺术品格”的戏剧影视作品,从“追光者”蜕变为“创造光”的实践者。她特别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以党员身份为荣光,用作品点亮普通人的心灵,成为大写的‘追光者’。”这种将专业素养与党性修养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让毕业生党员深刻体会到“上戏人”的文化底蕴既是专业自信的底气,更应转化为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志气与骨气。 



方军老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作风建设》为主题,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轨迹与时代内涵。她说,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又向全体党员提出了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制定实施八项规定这一徙木立信之举推进新时代作风建设,使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既体现了历史传承,又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毕业生党员无论走到哪个岗位上,都要铭记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这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涵,尤其是将来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之后,更要时时警醒自己,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挺膺担当扎基层   

   青春当燃开放麦

让优秀毕业生党员成为学习教育的主角,从讲述人生就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中,“主动传播”正能量。


戏剧文学系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在六月份主题党日活动中加入“优秀毕业生党员代表温情一刻”板块。邀请报名参加“西藏专招”的毕业生党员宋可凡同学,结合自己的入党初心与毕业选择,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



戏剧文学系党总支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把党建引领工作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离校教育,承载着戏文系党总支对毕业生党员的真挚祝福与满心期待,希望2025届毕业生党员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在人生新征程中展现青年党员的时代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上绽放青春光彩、奉献青春力量。






党员学习与毕业感言






23级戏剧影视文学

(第二学士学位)本科生 

宋可凡


从“追光者”成长为“创造光的人”,刘明厚教授充满温情的讲述,使我们毕业生党员在与母校分别之前,再度回忆起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而努力拼搏的初心,再度点亮了为国家文艺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方军书记则以又一堂生动的党课,带领我们毕业生党员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作风建设,教导我们保持好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今后,我们将始终把师长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上戏人。


22级戏剧影视编剧MFA专业硕士生 

陶秋乐


毕业的最后一课,接受了刘明厚老师和方军老师的党员离校教育。刘明厚老师结合着平日所学习的戏剧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告诫了大家要守住道德的底线,作为编剧学硕士生,也应该创作出有时代精神,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这也激励着我平日里要保持学习,不断阅读过去经典的作品,从中汲取养分,并结合当下时代的变化,创新、创造地写作。方军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话语,结合长征精神等带领我们深度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从古至今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勤俭、清廉、两袖清风,是我们应当不断学习,自我激励,并传承下去的良好品质。






21级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生 

王育涵


此次课堂一课双翼,一为艺术精神之引,一为党性纪律之锚,共同熔铸了我们前行的根基。刘明厚教授以戏剧为镜,映照出“创造光”的崇高使命——在AI洪流中坚守文化自觉,以有筋骨、有温度的创作去点亮心灵。方军书记则警醒我们,须以三大作风为人生航标,永葆血肉联系,紧绷纪律之弦,在世事中守护清正廉洁的本色。虽然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新的征程。但无论日后身处何地,心中都会铭记:党员的责任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使命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我们将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以坚定信念照亮前路。

21级戏剧学专业本科生 

庞睿祎


刘明厚教授的“慎终追远”四字,是一次关于艺术灵魂与生命价值的深度启蒙。而面对AI时代的挑战,戏剧人必须成为人文精神的“守夜人”与“开荒者”。方军书记阐释的“三大作风”,亦需置于百年党史与文艺实践的宏阔背景中理解。“密切联系群众”直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艺术的生命在于“为了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穿透表象,洞察时代肌理。今天的创作者也需以笔为刀,剖析技术伦理、阶层焦虑等新命题,避免沦为粉饰现实的“文化景观”。两位老师的箴言启迪我们:戏文人的笔与党员的身份,本质是同一种担当的两种表达。所谓“做人生主角”,绝非个人英雄主义的独舞,而是在时代舞台上,以躬身服务的姿态完成“小我”向“大我”的升华。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以更清醒的自觉投入“创造光”的伟大实践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真正成为一颗不灭的星火,照亮来路,亦辉映前程。










END


文案 | 饶涵希 庞睿祎

图片 | 庞睿祎

排版 | 蒲奕灵

责编 | 管润青 刘莹莹

审核 | 方军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