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之光点亮濒危乡音 “又见好戏”激活民间小戏传承新生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30

孩子,我们就是希望老祖宗的技艺别丢了,中国戏曲的未来靠你们……七旬的崇明扁担戏传承人朱雪山紧握大学生志愿者的手,身后那副承载六十载艺程的扁担戏箱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句沉甸甸的嘱托,点燃了“又见好戏”团队的初心,也化作项目负责人、上海戏剧学院数字艺术设计研究生何雪倩肩头的使命:“用青春和科技守住这些即将消逝的声音,是我们对文化根脉最好的致敬。”

青春集结,抢救“活”的乡音

面对城市化浪潮中民间小戏“观众老化、市场萎缩、传承断代、人亡艺绝”的危机,何雪倩带领团队响应“守正创新”号召,依托上海戏剧学院“揭榜挂帅”项目,联合五所高校青年力量发起攻坚。2024年初春起,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怀揣录音笔与摄像机,穿梭于上海15个村镇,与30余位非遗传承人“一对一”结对。他们记录下老艺人口中的历史、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身段,这些濒临消逝的乡音与技艺,正通过高清采录、动作捕捉等现代技术,被转化为永久保存的数字基因库。

项目负责人何雪倩、非遗传承人朱雪山和当地文旅部门、村委会

OMO模式,让好戏触手可及

送戏下乡不能只靠车轮,更要建起云上戏台。

团队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OMO)的精准帮扶模式正打破传承壁垒:线上,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融媒体平台,为不同小戏量身定制宣传内容,打破时空限制,让乡音“飞”得更远。线下,他们携手当地文旅部门和驻村“第一书记”,把流动舞台车开进田埂,在村居设置数字放映点。配上大字版观演手册和志愿者讲解服务,更是贴心打通了看戏“最后一公里”,让沉寂的戏台重新热闹起来。

何雪倩带领志愿服务部志愿者前往非遗基地“木棉花开”参观学习

数智赋能,创新传承路径

“守正”,更要“创新”。

“又见好戏”不仅记录,更致力于活化利用。通过AI技术复原几近失传的独特唱腔,借助VR构建沉浸式“民间小戏元宇宙”,年轻人戴上眼镜即可“站”在百年戏台前。未来,人们能够通过“数字传人”跟练课程,随时随地跟练学唱、学身段,让非遗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项目研发团队正在测试“民间小戏元宇宙”VR大空间项目

公益+产业,唱响致富新戏

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团队巧妙地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打造“赏戏有礼”平台。精选戏曲所在地的优质地标特产,通过文创联名等方式,让“听戏”也能带动消费。每件产品都嵌有溯源二维码,扫码即可了解购买商品所支持的民间小戏现状,实现“从戏台到指尖”的文化追踪。目前,团队下属的志愿服务队与驻村“第一书记”合作开设了针对留守妇女、聋哑人的“非遗巧手训练营”,培训村民掌握文创制作、电商运营技能,助力“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为乡村创造灵活就业新机会。

“赏戏有礼”崇明土布盲盒(由当地残障人士制作)

“守艺人”到“致富人”,从“农闲唱戏”到“全年演出”,“又见好戏”团队正努力探索一条以青春力量守护乡音、以数智科技活化非遗、以产业融合赋能乡村的新路径。当古老的戏箱遇见数智时代下的VR眼镜,当悠扬的乡音在数字世界回响,一幅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共生的新生态画卷,正在上海乡间徐徐展开。(供稿: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