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0月12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研究生部承办的第十八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10月1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华山路校区图书馆智慧教室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子文教授及研究生部韩爽老师参加了论坛开幕式,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
开幕式上,研究生部韩爽老师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基本情况及流程。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论坛主题“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相关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专家代表、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高子文教授是第一届论坛的参会学者,他在致辞中用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勇于发言、敢于质疑,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收获学识和快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王俊杰作为研究生代表致辞,期待各位同学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论坛正式开幕后,高子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戏曲”与“戏剧”的概念纠缠:现代中国戏剧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的论坛主题报告。高教授从“戏曲、戏剧概念的生成与演变”“概念史方法研究现代戏剧史”与“对现代学术语境的理论反思”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分享了一些宝贵的研究方法,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以概念为焦点搭学术框架。分享结束后,同学们表示获益匪浅,积极向高教授提问并交流。
今年论坛于2025年6月启动征稿,8月18日截止投稿,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的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投稿105篇,经过前期组织校外专家评阅和查重,论坛组委会最终遴选了52篇论文参与论坛的现场宣讲。11日下午,论坛正式进入宣讲环节。南京大学的陆铭泽探讨了明杂剧在戏剧情境、人物形象与戏剧结构上的怪诞性,分析了庄子哲学对怪诞美学的影响。厦门大学的韦俊全梳理了歌仔戏的发展脉络,以“结构-功能论”分析歌仔戏传承与传播的症结。上海戏剧学院的邹妍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多个经典戏曲青春化改编案例,归纳出三类核心策略。北京大学的周子敬探索了话剧音乐对中国话剧艺术民族化进程的影响。南京大学的刘畅指出了《故事新编》从小说集到戏剧的改编中发生的现代性景观的迁移。中央戏剧学院的黄凤仪重审了20世纪50年代淮剧《女审》对秦香莲故事的改编,探析了“戏改”时期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践策略及其裂隙与症候。
学生宣讲完毕后,评审专家分别对论文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点评和总结。苏州大学王宁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对学术研究的热忱,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王教授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提倡论文要有层次性与集中性,建议同学们不要过度依赖西方的理论工具对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赵建新教授从编审的专业角度细致地点评了同学们的论文,并指出论文应避免的常见错误,为同学们提升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提供了指引。上海戏剧学院黄静枫教授在点评环节与同学们展开讨论,鼓励同学们敢于揭示当下存在的问题,在写作中避免专业概念出现歧义,要注重行文逻辑性与文本提炼。上海戏剧学院丁盛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在选题上的创新性,也就相关问题给出了修改建议。
12日下午,论坛闭幕式如期举行,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李伟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丁盛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黄静枫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韩爽老师出席。本届论坛会务组组长、我校23级编剧学理论硕士生汤雨禾总结了本届论坛的工作情况,并期待学者们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再创佳绩。李伟教授发表讲话,回顾了论坛十八年的举办历程,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幕后的工作团队及前来参会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李伟教授还勉励各位同学,抓住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校园时光埋头创造,珍惜并把握每一次出场机会。
经过各位专家的评审和推荐,共有12名研究生获得了嘉奖。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结束。论坛虽已落幕,学习永无止境。愿各位同学以此为新起点,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携手共进,再创辉煌!
(撰稿:24级艺术学理论博士生苗安琪;摄影:23级戏剧教育mfa 吴奕林、25级影视摄制与录音mfa张航宁、25级戏文李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