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东盟中心指导,南宁市人民政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南宁盛大开幕。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领导嘉宾、戏剧艺术家及爱好者齐聚一堂,共襄这场跨越山海的戏剧盛会。作为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重点活动之一,本届戏剧周汇聚了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8个东盟国家的11个艺术团体,以及国内11个省(市)的29家文艺院团。活动以戏剧为桥梁,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薛嘉老师率师生代表二十余人参与本届戏剧周。张敬平教授、俞建村教授与凌军老师团队携两部作品登上国际舞台,充分展现了学院在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探索与使命担当。


科技赋能经典——《黛玉葬花》的现代美学再造
张敬平教授团队带来的MR越剧《黛玉葬花》在南宁博物馆、雍州剧院、人民剧院、骑楼文化研学中心及戏曲博物馆等多个场馆进行了体验展演,并同步参与戏剧艺术展览与舞台演出环节,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戏曲爱好者及普通观众前来互动交流。据主办方介绍,这也是戏剧艺术展首次引入VR互动体验形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教授指出:“AR影像技术通过高科技手段,使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魅力。这种创新形式也有助于东南亚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戏曲。”
该作品由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上海越剧院及华东理工大学闫爱宾教授团队共同打造,曾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并已在国内多次成功展演。此次亮相东盟戏剧周,是《黛玉葬花》MR体验在跨文化传播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展现了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在“艺科融合”教学实践中的前沿探索。该作品不仅是传统经典在当代语境中有效传播的典范,也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国际表达提供了技术赋能与美学创新的“上戏方案”。


赓续红色记忆——《新·回春之曲》与历史对话
10月31日,改编自田汉经典名作《回春之曲》的《新·回春之曲》在南宁三街两巷人民剧院精彩上演,演出当晚剧场气氛热烈。该剧聚焦爱国华侨青年高维汉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传奇经历,创新性地将其命运与《义勇军进行曲》紧密关联,实现“田汉作品与田汉作品的历史相遇”,在保留原作时代精神的同时,焕发出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张力。
该剧由艺术管理研究生导师俞建村担任导演,方军负责剧本改创,艺术科技研究生导师凌军担任舞台及多媒体设计。自今年9月起,该剧已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云南艺术学院成功演出。此次登上东盟戏剧周的国际舞台,不仅赢得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也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的一项重要文化实践。
演出结束后,上海戏剧学院代表团与东盟主办方均表示,此次演出不仅搭建起国际艺术交流的桥梁,更展现了青年学子以戏剧传承红色记忆的担当。未来将以此次展演为契机,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艺术的传播,凝聚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能。


交流互鉴共融——构建跨文化戏剧教育与创作共同体
戏剧周期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艺术对话。除展览与演出外,师生代表团还与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戏剧团体及艺术家展开多场专业交流,分享经验、互学互鉴。这些对话不仅加深了彼此艺术传统的理解,也在比较与借鉴中拓展了戏剧创新的可能路径。
11月1日,师生代表团受邀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参加学术座谈会。此次交流进一步巩固了沪桂两地艺术院校的合作基础,也为未来在项目共创、师资互访与学生实践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推动区域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与共同繁荣的务实举措。




以艺术为桥,传承文化基因;以科技为媒,推动文明互鉴
作为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重要参与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始终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戏剧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深度融入国际人文交流进程。此次戏剧周之行,师生们以科技活化经典,以敬畏之心传承红色记忆,以开放姿态推动文明互鉴,充分体现了学院“品德正、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强”的“艺术+管理”“艺术+科技”人才培养理念。
这不仅是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与文化交流实践,更是以实际行动参与构建“多元尊重、多元共汇”的文明互鉴格局。展望未来,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师生将继续坚守文化自信,立足时代前沿,在国际艺术交流的广阔舞台上持续发出响亮的“上戏声音”,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片文字|徐晓冉 付蕊宁
本期编辑|王梓颖
指导老师|张敬平 俞建村 凌 军
内容审核|唐 芳 薛 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