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我校昌林路校区教职工之家内暖意融融,由党委组织部主办的2025年学校党建研究课题交流工作坊在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党建引领・融合创新”为主题,突破传统课题汇报的单向模式,创新采用“闪电演讲+世界咖啡馆”的互动形式,围绕9个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与现实困惑展开深入交流,着力推动问题共解、成果共创,进一步增强党建育人合力。校党委副书记胡敏全程参与并作总结点评,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曹颖主持活动。

“闪电演讲”凝练重点 三大议题聚焦核心
在“闪电演讲”环节,各课题负责人依次登台,在8分钟内精要阐述课题要义。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创新做法的具体阐述,再到现实困惑的坦诚交流,层层深入,呈现党建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9项课题紧扣“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机制构建与协同育人”“文化传承与价值传播”三大主题分类呈现,精准对接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围绕“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议题,黄暾炜在《AI艺术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探索》中分享了AI绘画还原党史、AI音乐创作红歌的实践思路,并提出技术安全、艺术表达与接受偏差等现实难题;薛嘉在《高校“党建+AI”耦合机制构建研究——基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实践创新》中提出“内容生产—智能评估—精准传播”的全链条构想,并指出红色资源碎片化、算法导向难追溯、育人实效难量化等挑战;徐佳晨则从现象、方法论、实践价值三个维度探讨90后干部特征及其与大学生教育的关联。

在“机制构建与协同育人”议题中,秦浩以《双育双修 双融双促》为题,聚焦戏曲学院教师党员政治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协同提升,直指“评价体系不协同”“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等难点;李冉围绕教师党员党性修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协同提升,提出“党性靠自觉还是靠培养”“业务与党建时间冲突如何调节”等深层疑问;夏逸石则就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探讨党员导师的作用发挥及师生支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聚焦“文化传承与价值传播”,马天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探索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范式创新,思考如何突破浅表化困境;石俊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色,分享基层党组织在统战与社团工作中的创新拓展;石昊则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还原历史舞台、开发文创、引入AI活化校史等党建引领推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发展的实践路径。

9项课题虽视角各异,但均立足育人根本,直面现实难题,为后续深度研讨奠定扎实基础。

“世界咖啡馆”集思广益 集体研讨共谋对策
“世界咖啡馆”环节以协同破题为导向,设置三大议题专题研讨桌,实行“桌长负责+成员自由流动”机制,鼓励课题负责人跨领域交流,围绕困惑清单展开深度对话。
经过两轮热烈讨论,各桌代表汇总并汇报研讨精华。针对技术赋能类课题的难点,1号桌建议加强校内国家级实验室资源联动,校外拓展校企合作,同时发挥学校创意优势强化内容引领,以差异化方式提升受众体验;2号桌围绕机制协同提出“教工支部帮学促思、学生支部反哺活力”的互促模式,探索“党言党语”与专业话语的转化路径,完善“党性+教学”双维评价体系;3号桌则强调文化传承类课题研究要锚定实践痛点、创新“党建+艺术”调研方法,形成可落地、可推广的实操建议,切实服务育人实效。


领导点评指方向 党建研究再出发
党委副书记胡敏在总结点评中,充分肯定各课题能够紧扣育人使命、直面实践难点、富有创新意识,并就提升党建研究质量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聚焦核心问题,做好“立题-切题-破题”,避免研究泛化;二是要坚持“小切口大视野”,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防止选题过宽、研究不深;三是要强化“实践-总结-再实践”的闭环思维,推动个性做法向可复制经验转化,避免停留于工作汇报层面。
对下一阶段党建研究工作,胡敏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推动成果转化,将党员导师制、AI应用等有效做法落到实处;二是持续深化研究,鼓励课题组依据研讨启发开展系统攻关;三是加强团队建设,探索重点课题“揭榜挂帅”机制,推动跨部门合作,提升课题研究的系统性与学理性,并积极对接市级党建课题申报,展现学校党建研究水平。
本次工作坊节奏紧凑、互动深入,实现了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创”、从“个体探索”到“集体攻坚”的转变。既为课题研究明晰了方向,也搭建起常态化党建研究交流平台。党委组织部将持续跟进课题进展,以高质量党建研究助力学校育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